澥浦镇的文化建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澥浦是个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古老渔镇。近两年来,澥浦镇围绕打造“文化地标、精神家园”主旨,积极建设、用好农村文化礼堂,并独创“五道加法”,使农村文化礼堂成为传承澥浦千年历史乡愁的载体和传承乡村文明的“舞台”。 澥浦村在82岁高龄的袁绍法老人传授下,组建了船鼓队,编排了船鼓舞蹈,举办了船鼓艺术展,使这一古老的表演形式重新焕发蓬勃生命力。
在澥浦镇,有非遗项目村庄的文化礼堂里均设立非遗陈列室,使之成为“乡村记忆”的最佳载体。十七房村的文化礼堂内专门开辟了农民画画室,聘请传承人高妮娥为专职教师,针对成年人和青少年分别开设了“农民画课堂”和“小画手课堂”。澥浦文化站副站长蒋勇告诉记者,经过两年的培养,涌现了数百幅巧思精绘的农民画,在各级比赛中频频获奖。目前农民画创作正尝试与旅游文化产品合作,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子。
觉渡村的“觉渡双龙”和余严村的“泥艋船”文化也依托文化礼堂这一平台得到了传承和发扬。镇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澥浦已经提出打造“民俗文化特色小镇”的目标,以“精品民俗文化展演”、“冬至文化节”、“民俗文化大巡游”等活动为载体,为非遗展示提供舞台,留住“乡村记忆”。 7个村文化礼堂都辟出一块“园地”,用于展示每年评比出的镇、村两级“爱心感动人物”以及他们的主要事迹。郑剑祥说,文化礼堂还评选“好媳妇”、“文明家庭”等“小微榜样”,“大伙看得见、摸得着,引领村民向‘好人’看齐,效果特别好。”
2015年评出的“澥浦好人”中,两人入围镇海区道德模范,爱心妈妈刘国娟还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镇文化站将他们的事迹编排成多种类型的文艺节目,在各村的文化礼堂巡回演出。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文化礼堂真正成为了村民的“精神家园”。 日前,十七房村90岁高龄的陈兴岳老人,拒绝儿孙为他摆寿宴,用摆酒席的钱请来了宁波曲艺社,在村文化礼堂里演了整整一个月传统走书《平阳传》,让村民着实过了一把戏瘾。岚山村也有爱心人士出资,请来本地传统特色甬剧团,在村文化礼堂连续三天两夜演出,好多村民天还没黑就自带板凳前来看戏,乐坏了。
今年以来,村民自掏腰包邀请剧团为乡亲们演出的事在澥浦层出不穷。家门口的文艺演出多了,走进文化礼堂的村民也越来越多。近年来,澥浦镇先后举办了“精品民俗节目巡演”、广场舞大赛等大型群众文体活动,培养村级文艺团队10余支,排练原创精品民俗节目20余个。文化礼堂里唱响“澥浦好声音”,更唱出了“健康和谐”的文明乡风。 “崇商尊儒、明礼诚信、乐善好施、慈孝睦邻”,十六字“郑氏家训”流传数百年,如今刻在十七房村文化礼堂的墙上,也镌刻在每位村民的心头。
把好家风、好家训纳入村规民约,用老百姓的承诺,约束老百姓的行为,培育社会道德和新村风、新乡风,成为澥浦社会治理的新方法。余严村村民老董说,村规民约不仅约束村民行为,同时强化监督村干部,倒逼提升党务、村务、财务管理,“文化礼堂是我们村民发挥主人翁精神的‘议事厅’。” 依托文化礼堂阵地,澥浦镇结合各村附近学校和本地热心人士、大学生村官等资源,广泛实施“春泥计划”,每年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假期到农村开展文体辅导和培训活动,掀起乡村学习热潮。
镇政府有关负责人说,文化礼堂注重在价值观念、技能素养等方面注入新的内涵,让村民“长见识、富脑袋”。据统计,2015年全镇各村文化礼堂通过邀请各类宣讲团、讲师团和农业、科技、司法等有关专家、学者,举办各类培训讲座近百场,为群众圆“我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