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06-29
因为忙于生计,也为了培养儿子的独立性,合肥的哥周启铭多年来从未接送过刚上初一的儿子。但这两天在“拉活儿”的黄金时段,他却挂起了暂停营运的牌子,把车停在路边等候儿子放学。
老周的反常表现,缘于连日来在中国网络上疯传的“围殴学生视频”和密集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如果有异常,他希望能第一时间发现“蛛丝马迹”。
“媒体报道说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回家也不敢讲,儿子性格内向,我是真不放心!”他说。
近日中国各地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江西永新,一女生遭七八名初中生围殴、掌掴;浙江庆元,四个初中生将一小学生关在黑屋里殴打,用绳拴脖子、烟头烫身;陕西女孩被殴后“失联”;安徽多名小学生无钱“上供”被班干部逼迫喝尿……
与老周一样,无数中国家长和民众对校园暴力感到震惊和恐惧——一些青少年的戾气、暴虐何以至此?这些孩子是怎么变“坏”的?拿什么拯救他们?一个个巨大的问号促使中国社会反思校园暴力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记者初步梳理,今年上半年媒体公开报道的、影响比较大的校园暴力事件就有20余起。不难发现,近年来校园暴力呈现低龄化、群体性等新特点。
此外,旁观者的冷漠心态同样值得关注。校园暴力发生时很多孩子不去劝阻,而是以娱乐的心态看热闹,甚至拍摄并在网络中传播。
在合肥市南国花园小学校长娄平看来,校园暴力是教育缺失、错位所酿出的恶果,而这背后,是中国长期积淀的社会问题的外露:或是被边缘化的留守儿童缺乏关怀,或是被过度溺爱的独生子女骄纵乖张。
长期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安徽大学学工处学生中心辅导员蒋善表示,青春期的学生生理上激素水平急速增长,心理上却处于断乳期,容易躁动不安,甚至情绪失控。
蒋善指出,青少年自我认识、人格均处于成长期,其行为多来自于效仿,当下网络和影视中的暴力因素不容小觑。尽管网吧等场所禁止未成年人入内,但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网络暴力实际上仍是一览无余。
事实上,校园暴力全球普遍存在,并非中国独有。然而相比一些国家处置和矫治校园暴力的方式,中国仍存在“缺课”:在中国,14岁以上未成年人只有投毒、放火、重伤害等罪行才负刑事责任,14岁以下则不负刑事责任。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孔维钊介绍,有些国家判定刑事责任不仅以年龄为依据,还要根据罪行进行考量,10岁也有可能面临刑责,相比之下中国青少年的违法成本非常低。
青少年矫治手段的缺失也显得尤为紧迫。孔维钊表示,学校和家庭可以对青少年不良行为干预,但严重不良行为需要专门收容教养机构。以前还有大量工读学校,现在全国工读学校数量减少到仅有几十所,安徽全省只剩下蚌埠市一所工读学校。
“这就导致部分青少年陷入家庭学校管不住,公安法律管不了的尴尬境地。”孔维钊说。
他建议,制止校园暴力,除了弥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缺位,还要从制度设计上补足短板。一方面加强对校园暴力的惩戒力度,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工读学校作为收容教养场所,并鼓励整合资源,发挥相关社会组织的作用。
专家认为,还要谨防社会道德滑坡的风险,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给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