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记》的教学原则】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01
  摘 要:《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尤其其中有关教学原则方面,是其精华所在。如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长善救失、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学记 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 藏息相辅 长善救失 启发诱导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全篇仅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但却比较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官学和私学的教育教学经验,对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师以及师生关系等都进行了简明扼要的理论概括,揭示出了某些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其中总结的一套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是其精华所在,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有其值得继承、借鉴之处。在此,笔者就其中的几个教学原则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相长原则
  
  “教学相长”这句话,最早见于《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教学半。’其此之谓乎!”意思是说:即使有了美好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无从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了极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无从知道它的奥妙。所以说,只有通过学习实践,才能发现自己有欠缺;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能感到疑难困惑。知道自己有欠缺,才能回头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感到疑难困惑,才能自强不息,用心钻研,不敢怠惰。所以我们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和学各占一半。”就是这个意思。
  《学记》强调,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困惑,感到自己学识不足,更加努力去进修、提高自己。说明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而后来很多人把此意引申开了,认为教学相长是指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说的,即,教师教学生,学生也可以促进教师提高。无论是原意的专指教师而言的“教学相长”,还是引申的指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教学相长”,“教学相长”都深刻地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二、藏息相辅原则
  
  《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息焉,息焉游焉。夫然,固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意思是说,大学进行教育的方法是: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正课学习,课外休息的时间还有课外作业。如果不提倡课外的学习,学习就不能心情愉快,不能学好正课。所以,凡是善于教学的人,一定要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努力学习,休息的时候尽情地搞课外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爱好学习、亲近师长、友爱同学而信念坚强,日后离开师友,也不会违反师友的教诲。《兑命》说:“专心致志,谦逊好学,及时努力,学业才能有所成就。”就是这个意思。
  教学的安排要张弛适度,一张一弛。正课学习必须与课外学习(包括各项课外活动和课外作业)相结合,恰当的、科学的课外学习是正课学习的延续与补充,可以深化正课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在此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其特长、彰显其个性、拓宽其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与乐趣,让学生不再有“要我学”的苦恼,而是有“我要学”的需要。
  
  三、长善救失原则
  
  孔子曾经提出过“改过迁善”的思想,不过,他偏重于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长处。《学记》则把这一思想发展为教育教学的一项普遍的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说,学生在学习方面,往往有四个方面的缺点,当教师的必须了解。有的是贪多务得;有的是孤陋寡闻;有的是把学习看得过于容易,而浅尝辄止,不肯刻苦钻研;有的是把学习看得过于困难,而畏难不前。这四个方面的缺点,是由于学生不同的心理造成的。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而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在这里,《学记》提出的这些缺点和学生的优点是同时存在、互为条件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其缺点。不要把学习好的学生看成一切都好,把学习不好的学生看得一无是处。实际上,任何人都有可以学好的苗头,都有可以发展为有用之材的幼芽,正如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不过是容易被没有责任的“园丁”所忽视罢了。所以,教师应对学生有正确的了解和评价,做到能“一分为二”和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对学生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既要看到他们过去的表现,更要看到后来的变化和现时的表现;要看到优秀学生的不足之处,懂得“响鼓也要重锤敲”,还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据、因材施教,以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来基础上得到发展。
  
  四、启发诱导
  
  孔子在《论语・述而》篇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继承和发展了这种启发教学的思想,并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的宝贵经验,指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里所说的“喻”,即晓喻,诱导启发,使通晓事理的意思。指出,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道而弗牵,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开而弗达,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愉快,又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善于教育诱导。这些思想极为精辟,至今仍熠熠生辉。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而我们也经常谈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教学的真知灼见无不体现着《学记》的光辉思想。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要真正做到让我们的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我要学”,充分发挥其独立性――“我能学”,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灵活机智地运用启发思想进行教育教学。可见,无论今天的教学如何进行改革,总是对前人光辉思想的一种继承、一种发展。
  古语有云:“家有蔽帚,享之千金。”《学记》作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就是我们的“蔽帚”。当然,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但是它在两千多年前就揭示了教育与教学的客观规律,系统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经验,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理论,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应充分挖掘《学记》中宝贵的教育教学思想,古为今用,促进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雯.《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及其启示[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10).
  [2]刘青.《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及其现实意义[J].信阳农业高等转科学校学报,2004,(3).
  [3]吴国联.谈《学记》的教学原则及其现实意义[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3).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5]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
  [6]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