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医简单的健康长寿情志养生观,快来看看你有没有这样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我们每个人能否 健康 长寿,不单单是取决于个人的 养生 水平,也与 社会 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北京的祝谌予教授曾指出:当今 社会 ,在市场经济情况下,竞争激烈,耗伤人体心血,但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的寿命与旧 社会 比,几乎增加一倍。所以,人能长寿与 生活水平的关系 极为密切。因此,国运昌盛, 科技 发达,对于大众的身体 健康 有很重要的促进,但 社会 竞争的加剧也使得人们的七情内伤更加多见,这需要进一步引导大众学习中医养心理念,适度地 调神养性

基本的 养生 理念具有普适性,但就具体的情志 养生 方法而言,很显然需要依据“ 因人制宜 ”的思想去探寻, 不要迷信教条,鼓吹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 的做法。正如国医大师张琪说:“ 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 养生 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科学规律,安然自若地调养身心,快乐地工作和生活, 健康 自然属于我们。我对 养生 本无研究,更无秘诀,若说 养生 经,这些就算是我的 养生 经吧 。”

福建的盛国荣教授也认为要依据 各自的身体条件、生活习惯和周围环境,顺其自然,而不能勉强 。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是强调个体差异性,他既不搬用别人的 养生 之术,也没有自己的固定的 养生 计划,只是有着 规律的生活习惯 。 养生 犹如八仙过海,不可强求一种模式。

天津的赵恩俭教授认为:有意识的 养生 不自然,甚至反而有害, 养生 在于去害,所以,“不以 养生 为意之 养生 ”是 养生 的最佳方法,一人的寿限是个未知数。延年益寿不过是安慰剂,想长寿实际上是怕短寿,于是成为精神负担反而造成短寿。他还认为,画山水画是最便于修身养性的方法,古代画家多高寿,所谓“烟云供养”。

浙江的俞尚德主任医师认为对于长寿不要刻意去追求,不要为长寿而去耗费心机,一切 顺乎自然 力求返璞归真。他认为:诸如散散步等,兴来即去,兴尽即返,如果每日一定要按时去锻炼,反倒是一种自加的压力和负担。

南京的吴考槃教授不泥于古。他说 养生 与长寿有联系,但并非一回事。他认为 养生 长寿书籍大部分内容无甚差异,与其呆在故纸堆中人云亦云,不若自出己意,按 自己喜欢的方法 去生活。

有一些名老中医既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又受新中国“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指引,将个人的 养生 需求与济世救人的医学事业结合起来,将 养生 理念进一步提升到高层次的道德境界:诸多古籍告诉我们 养生 与养心、养德息息相关。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也指出:“ 养生 必先养德,大德方得其寿; 养生 必重养心,心宽方能体健。”现代心理学认为,道德感是人的一种 社会 性高级 情感 ,自我道德感的满足,能缓解人的 情感 矛盾,减少经常面对医患矛盾的医生内心的心理冲突,有利于医生实现自我价值认同,完善 社会 心理 健康 。

那么应该如何修德?首先, 积善为本 。积极正确的欲望对 养生 同样是必不可少,特别是为人类事业发展而生的欲望,乃为欲望之大者,为浩然正气,对 养生 具有莫大的好处,因此把握好欲望的大小关系,舍小欲、私欲而怀苍生之念,做好求与放的平衡,入世却宠辱不惊,正是养心正道之所在。

浙江的谷振声教授认为一个长寿的人还要有一个 科学的人生观 。古人称立功立德立言,后人称之为三不朽。他认为,立言是三不朽中最为重要的一着,希望笔之成书,把他个人毕生的中医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流传后世。总之,他认为人生于世,应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工作,这样长寿才有实际的意义。

江苏的乔仰先主任医师谈到:每当治好一个难病宿疾,或者从学习古籍中得到一些心得,他内心就会感到非常喜悦,即使工作再忙,也不感到疲劳,这实际上也是很好的 养生 之道。他说他的 养生 之道很大一部分基于提高医术和认真工作上,他认为这也是一大乐事。


从以上这些大师的看法我们可以知道,追求长寿 养生 最好的方法就是顺其自然。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一些有益人民,有益自己身心的事情,就会心情愉悦,自我价值得到满足,没有烦恼缠身,自然就延年益寿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