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泣玉文言文启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3

1. 卞和泣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只要坚持真理,终有一天会得到世人的认可。

自古以来,人们无不对卞和遭遇深感叹息,对楚王的偏听偏信深感愤怒。并把卞和泣玉这个成语作为对偏听偏信者的鞭笞和不被认识的人才的同情。但千载以后来看,这个故事似乎并非如此,卞和这个发现宝玉的人被处以极刑似乎并非偶然,那不能全部归咎于楚王的偏听偏信,卞和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宝玉,他只是一味的坚持“它是宝玉的认识”。却没有用实际的方法来证明它是宝玉。一而再,再而三的献给楚王,只是因为他坚信“那就是宝玉”,却无法加以证明,因而在无能的玉匠的断语之下,他无法加以辩驳,只好受刑。这启示了我们一个道理,无论你有多大的能力也好,多强的作用也罢,无法把它表现出来,一切都是空话。所以我们应该抓住每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表现出自己的能力,这样我们才能被社会、历史所认可。但这表现也需要合乎实际,切不可盲目乱来。

2. 卞和泣玉 初中文言

全文翻译

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译文:

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加工的玉石,捧着进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工鉴定,玉工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和氏是欺骗,因而刖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献给武王。武王叫玉工鉴定,又说:“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和氏是欺骗,而刖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哭的原因。说:“天下被刖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和氏说:“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这块石,从中得到了宝玉,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3. 卞和泣玉文言文答案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马:

(2)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

1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12.《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答案】10.(1)名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马。(若解释为有名的马,不给分)(2)相:鉴别 11、《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 12.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 13.(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

4. 谁来解释一下“三献卞和尝泣玉,四知杨震固辞金.”的详细意思及典故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块璞玉,献给厉王,厉王命令玉工检视,玉工说是石头不是玉,厉王大怒,叫人砍去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再次将玉献给武王,武王要玉工鉴定,玉工又说是石头,于是武王也以为卞和骗他,下令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哭了三天三夜,泪水哭尽了.文王知道后,觉得必有冤屈,于是叫人切开这块璞玉检查,结果得到了一块美玉,玉工将它磨成璧的形状,楚文王给它取名为和氏璧,以纪念卞和. 汉安帝时,杨震受任为东莱郡(辖今山东半岛大部)太守,赴任途中经过昌邑县,县令王密迎接.王密是杨震举荐的,因此对杨震感恩戴德,总想报答他,因此,夜里王密怀藏黄金,悄悄来到杨震住处,双手敬上,劝杨震放心收下,说:“夜深无人知”.杨震却严肃地对王密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无人知道!”王密仿佛遭迎头棒喝,顿时清醒过来,羞得无地自容,连声感谢杨震的教诲,收起黄金离去.杨震于是有了“四知太守”的美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