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名红军在贵州失踪,中央多次寻找未果,时隔70年真相才被揭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2001年的一天,贵州石阡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杨又铸在翻阅当地资料时,看到了一则红军长征时期的史料。

“一百多名红军跳崖,这支部队全军覆没。”

因为史料上没有交代这支部队的番号,这让对党史有一定了解的杨又铸立刻警觉起来。

联想到长征时期红六军团西征时到达过石阡县,而且当时52团在西征途中失踪,杨又铸的心中产生一个大胆的猜想: “难道这些跳崖的红军战士就是52团的?”

带着心中的疑问,杨又铸四处查询资料,并多次走访当地的群众。在经过长时间的考证后,杨又铸终于查清了跳崖战士的身份。

自此,一段尘封近70年的红军往事再次被唤醒,52团消失大半个世纪的真相也终于被揭开。

而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还得从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说起。

从1933年开始,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等多地的大规模进攻,蒋介石采取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策略,调集重兵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

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由于王明、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我军大败于蒋介石的国民党武装力量。此时的中国革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党中央的去向成了关键问题。

毛主席在这种艰难局面下当机立断,决定放弃长江南北的革命根据地,将红军主力向陕甘宁根据地转移,从此拉开了25000里长征的序幕。

红六军团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组建的。1934年9月,由任弼时、肖克奉命担任领导,率领总计9700余人的红六军团开始西征,他们作为先头军,主要目的是为中央红军的长征探路。

红六军团从井冈山出发后,一路上遭遇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任弼时、肖克率领战士们以游击战的方式边打边撤,始终没能让国民党跟上红军的脚步。

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红六军团来到了贵州甘溪一带,本以为可以在这里好好休整一番,不料他们的行踪很快就被暴露。

驻守甘溪的国民党19师 在发现红军后,迅速向国民党剿总指挥部做了报告,蒋介石立即派出24个团的兵力总计4万人前往甘溪。

此时的红六军团还不知道,一场大战即将到来,他们将面临数倍于自己的敌人,而面对人数和装备都优于自己的敌人,部队该如何应战?

两个多月的劳途奔波,再加上粮食和武器弹药的严重不足,使得红军的作战十分被动,在敌人的猛烈攻势下,伤亡惨重。

10月15日,9000多人的部队只剩下了3000多人,为了保全革命火种,任弼时决定率队突围。

贵州多为山地,河流众多,部队行军阻力极大。为了给主力部队争取更多的突围时间,在经过商议后,决定由18师师长龙云率领52团的800名战士进行断后。

“3000人的主力部队能不能成功突围就全看你们了,龙云同志。” 任弼时沉重的对龙云说到。

“请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接到命令后龙云没有丝毫犹豫,他深知这次任务的重要性,也知道它的艰难性,心里早已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当龙云将命令带给52团的战士们时,所有人都知道这背后意味着什么,却没有一个人退缩,这些20岁左右的年轻小伙,脸上没有露出一丝胆怯。

任弼时在做好部署后率领大部队南下,准备和红三军团会师,龙云则带领52团的战士们修筑起了防御工事,准备阻击南下追击的敌人。

由于敌人人数众多,再加上飞机大炮的轰炸,52团在经过几个小时的战斗后便牺牲了300多人。

如果再这样打下去,几个小时后52团就会全军覆没,为了给主力部队争取更多的时间,龙云决定向西撤退,将敌人往西边吸引。

龙云深知如果西撤那便是九死一生,他告诉将士们: “现在我们的主力部队在南边,我们是断不能往南去了,我们向西是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大家怕不怕?”

“不怕!不怕!不怕!” 所有战士们异口同声。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也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战士们都义无反顾,准备为伟大的事业献身。

没有迟疑,龙云随即带领剩下的400多名战士向西退去,正如龙云所料,国民党的大部队一路跟随,被带到了西边。

几天后,52团来到了贵州石阡的困牛山,这里到处是悬崖峭壁,大大降低了部队的行军速度。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敌人的追击部队也跟了上来。

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战,由于52团的战士们都是身经百战的我军精锐,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但若一直固守在困牛山上,终究是无法跳出敌人的包围。在做了相关分析后,龙云决定亲自带领200名战士从后山突围,剩下的200多名战士则在团长田海清的率领下垫后。

为了尽可能的拖延时间,坚守在困牛山上的战士们用尽了全力坚守,敌人的攻击被一次次瓦解,始终无法突破这道钢铁一般的防线。

屡屡受挫的国民党军队气急败坏,为了尽快消灭山上的红军,敌人竟然使出了极其下流卑鄙的手段。

在对红军进攻无果后,国民党军队找来了当地的民兵团。这些民兵团作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爪牙,用尽了一切办法对付红军52团的士兵。

在红军到来之前,民兵团就四处丑化红军形象,把红军描述成无恶不作的土匪,对此并不知情的当地百姓信以为真,纷纷躲避着红军。

但这些民兵组织其实是知道红军的真实情况的,他们知道红军的纪律,不仅不会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也不会做出任何伤害群众的事情。

对此,他们想出了一个下流的招式,民兵团找来当地百姓,让他们换上民兵团的衣服,走在队伍的最前列。这些老百姓就在这种威胁下充当了国民党军队的挡箭牌。

山上的红军战士看见最前面走的竟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顿时不知所措。团长田海清咬着牙说到: “同志们,千万不能开枪打老百姓。”

每一个战士心里都清楚,就算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能伤害一个老百姓。

就这样,国民党的部队一步步靠近我军阵地,红军战士们始终一枪未发。当敌人离我军阵地只有20米远时,司号员何步荣吹响了冲锋号。

所有战士提起刺刀冲出了战壕,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200人的队伍仅存100余人,但山下的敌军还在不断向山上冲来。

不愿做俘虏的红军战士聚集到了山顶,在田海清的带领下做了一个艰难且悲壮的决定。

只见在田海清一声令下,所有战士将手中的枪折断,义无反顾地跳下了悬崖。上百名红军战士从几百米高的悬崖跳下,空气中不时还回荡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司号员何步荣也抱着军号跳了下去,此时的他年仅19岁,自此,负责垫后的200名红军战士全部壮烈牺牲,无一人生还,无一人被俘。

为了保护百姓从而造成了红军战士的全部牺牲,当地百姓得知真相后,对共产党军队的作风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知道共产党的军队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不会损害老百姓的任何利益。

在垫后部队的英勇战斗下,龙云带领200多名战士成功从困牛山突围。他们一路向南,寻找红六军团的踪迹,然而在他们弹尽粮绝的时候,意外出现了,他们的行踪被暴露。

龙云一行人行军到岑巩县境内的冠壁山时,遇到了当地的一位商人,这位商人因为听信了国民党的谗言,于是迅速下山把情况汇报给了国民党部队。

第二天天还没亮,国民党的部队就对我军发起了攻击,缺乏弹药的红军完全抵挡不住敌人的进攻,200多人几乎全军覆没,龙云在战友的保护下才拼死冲出重围。

孤身一人的龙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便是找到大部队,与任弼时率领的红六军团汇合。因为身负重伤,再加上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他已经虚脱无力。

龙云本想趁着夜色下山,但是他实在饿得没了力气,便向当地百姓讨要食物,谁知他刚进屋,该村的保长就带领民兵前来,龙云因此不幸被俘。

国民党对龙云进行了严刑拷打,但他始终没有透露红军的半点信息,然而因为叛徒的出卖,国民党得知了龙云是红军师长的身份。

随后,龙云被送到了湖南军阀何键手中,面对敌人软硬皆是的手段,龙云像钢铁一般纹丝不动。

1936年2月,龙云在经历敌人一年多的折磨后英勇就义,年仅32岁,这位红军师长为了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934年10月24日,红六军团成功冲出敌人的包围圈,在贵州印江县与红三军团胜利会师,但任弼时心里一直有一个牵挂,因为他迟迟没能等来52团的消息。

此后,中央多次派人到贵州甘溪一带寻找52团的下落,却始终没有任何收获,52团的去向也成为了我军长征时期的一大谜团。

直到70年后的2001年,经过 杨又铸的多方调查才还原了当年的真相。杨又铸在调查中发现,当地很多年纪较大的百姓都亲眼目睹过红军战士和国民党军队的战斗。

一位老人回忆到: “当时的红军为了不伤害我们,就从山上一个个地跳下,我们这才知道被国民党骗了。” 说完老人的眼角便泛起了泪花。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走访,杨又铸最终确定了52团牺牲的全部过程,得知真相的杨又铸心里悲伤难耐。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居然找到了司号员何步荣的后人。

原来,跳崖后的何步荣被山腰间的一个树枝缠绕住,等敌人离开后他才忍着剧痛偷偷摸到山下的村庄。

亲眼目睹红军壮举的陈善国明白了红军并不是坏人,他将何步荣带回家,帮其治病养伤,并将他的名字改为陈世荣,对外宣称这是来投靠自己的远房亲戚。

从此何步荣便在这里隐姓埋名,他不仅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领导乡亲们一起打地主,还在新中国建立后成为了农会主任。

多年来,何步荣常常来到战友们牺牲的地方祭奠,他的家中始终保留着当年的那把军号。何步荣的儿子陈德昌激动地说到: “父亲告诉我,这把军号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让我一定要好好保存,以后有机会要交给国家。”

如今,这把军号陈列 在贵州石阡县的“红军长征在石阡”陈列馆中,它依然闪烁着昔日的光辉,就像那永不磨灭的长征精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