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前三分钟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摘自同事文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2

                 

   

                        巧用课前三分钟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张静

〖内容摘要〗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什么是语文,语即语言,文即文字”。这里所说的“语言”,就是指口语;“文字”就是书面语。长期起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多地重视学生的读与写,学生只好在题海中游弋。鉴于学生的现状,笔者巧妙地开发课前三分钟,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在一年的口语训练中,“说能”得到了有效提高。

〖关键词〗 巧用、 课前三分钟、 口头表达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什么是语文,语即语言,文即文字”。这里所说的“语言”,就是指口语;“文字”就是书面语。长期起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多地重视学生的读与写,学生只好在题海中游弋。如此,学生的“说”始终处在游离的边缘。即使课堂上有“说”的影子,往往以朗读为主,很少有老师去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统编教材在设计时注重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八、九年级安排了五个口语交际训练的任务。八年级安排了“讲述、复述与转述、应对”三个训练任务,九年级安排了“讨论与辩论” 两个训练任务。统编教材编排明确向语文老师传达一个信息——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事实上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已经到了非练不可的地步,尤其是农村的学生。每当到表达见解时,班里的学生立刻战战兢兢,唯恐老师叫到自己。假如不幸叫到,或者以沉默抗拒,或者以一句话匆匆结束。这样的说根本是无效的。学生们不敢在课堂表达,实则是不具备表达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需要在行动中训练。

于漪老师说:“进行口头训练要有针对性,要从鼓励出发,要渗透在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那么如何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我认为一种是集中训练,每周安排一节课;一种是分散训练,融合在每一节语文课堂中。我呢,主要采用分散训练的方式,利用课前三分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我按照音序给每一位学生编号,然后按照号的先后顺序上台表达。

训练形式固定之后要来设计训练内容。整个八年级的口语表达训练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


一、立足课文,训练学生的概说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应该渗透在每一节语文课上。概说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口语表达能力之一。概说就是概括的叙述。老师应该结合文章的特点来训练学生的概说能力。概说训练主要围绕以下方面,一是概说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人物形象,(这比较适合记叙类文章);二是概说文章的写作特点,(适合所有文体);三是概说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获得的感悟。(适合所有文体)当学生能够对文章进行概说时,那就意味着学习已经产生成效。

学习八上第二单元时,我设计了“与人物手拉手”的概说活动。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人物有藤野先生、朱德母亲、托尔斯泰、居里夫人。学生对这四位人物经历了由陌生到熟悉再到知己的过程。学生对人物的概说要结合具体的事例,这样的说才会让人物丰满。如何把这个说的活动有效展开呢?首先要重视学生内部语言的组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把口头要表达的用笔先写出来。时间安排在课后,等到第二课时按照号上去概说人物。每次安排两人,一人一分半钟。不要觉得这一分半钟很短暂,要知道很多学生是无法流利地表达一分钟的,课外与同学闲扯除外。学生一开始对一分半钟很抵触,觉得自己办不到。我呢给他(她)们计时,说着说着目标就完成了,甚至会超时呢。学生怕说其实是对自己的潜力不够自信而已。没有机会在课前三分钟展示的学生,我会随机在课堂中给予机会,或者利用班会的时间来完成概说任务。每当这时,我多么庆幸能够当上班主任。这样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可以开绿灯呀。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课文首当其冲是排头兵。用好课文,开发好口头训练的一亩三分田,一定会迎来收获的秋天。

二、勾连名著,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开展整本书阅读是统编教材最突出的特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阅读和思维紧密相连。脱离思维的阅读不是真阅读,脱离思维的表达不是真表达。所以,我把整本书阅读和口语表达进行融合,让学生读后说,说后读,如此循环,学生的阅读之花就会真正绽放。

1、跟着书本去旅行,讲述旅行见闻。每一本书都是一段奇妙的旅行,学生在阅读中会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风景。读《红星照耀中国》,我让学生化身斯诺向同学们讲述途中印象最深刻的见闻。学生在初读时标注最吸引的章节,然后用缩写的方式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最后在课前三分钟进行复述。同学们原本对这本名著不太感兴趣,但是当我把阅读和口头表达相结合时,学生在逼迫中阅读,渐渐发现书的魅力。

2、我为昆虫做直播,提高昆虫知名度。《昆虫记》是八上的必读名著。这部集科学性和文学性为一体的名著深受学生的喜爱。如何开发口头表达能力呢?我从直播中获取灵感。不如让学生化身昆虫向人类做介绍自我的直播吧。这个想法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纷纷表示出跃跃欲试的神态。从哪些方面进行直播呢?我要求学生从昆虫的样子、生活习性、朋友圈等方面进行直播。学生接受任务之后快乐地投入到《昆虫记》的阅读中。这样的直播持续两周,尽量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学生的直播真是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的学生给自己要直播的昆虫做了面具,这给直播加分不少呢。我把学生的直播录下来发到班级群中,家长都被孩子的表现惊呆了。

3、精神楷模保尔事迹宣讲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励了无数的青年。班里的00后们在阅读时被保尔钢铁般的意志征服了。一个浑身充满正能量的人物需要向更多的人宣讲,以此来激励更多的人。人人宣讲,时间上太紧张。于是我在班里组建宣讲团,每个团八个人,主讲一人,其余学生集合力量为主讲的作品修改润色。利用一周的时间,五个宣讲团把保尔的英雄事迹传播出去。主讲们化身保尔,声情并茂地讲述。听众们沉醉其中,最后一位主讲话音刚落,全班齐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三、关注生活,讲述班级故事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班级是学生生活的主要舞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班级里的故事每天也是新的。可是,学生却不这么认为,好像除了上课吃饭睡觉之外,哪有新鲜事发生啊?其实,这是不去用心关注生活的表现。为了治疗学生这病,我想到一个方法,那就是全班合力来写“八(1)班的那些事儿”。利用班会课,我把想法向同学们传达,一个个嘴巴惊成“O”,一个个懒洋洋的。我早料到是这样的表现了。继续说规则,从1号开始一人当一天的班级故事编辑,如此循环。听到写一篇,同学们这才如释重负。除了写之外,还要在课前三分钟进行讲述。

我把自己买的日记本郑重地交到1号手中,八(1)班的故事即将开始了。一年时间,三本厚厚的班级故事在证明当初的训练多么珍贵。学生们听了班级故事讲述者的讲述之后发现生活真的每天都不一样。这样一来,善于捕捉生活点滴的同学越来越多。

四、关心时政,训练学生的播报能力

学生生活在学校这个象牙塔里,与外界是隔绝的。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外面的世界到底怎么了,他们是不清楚的。信息爆炸,信息多元的时代,我们的学生不能被作业遮住双眼,他们应该了解世界。新闻是打开学生与外界的桥梁。

每个周五在布置双休日作业时,我都会布置一项特殊的作业——看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推荐学生看《新闻联播》、《新闻1+1》、《焦点访谈》、《时政新闻眼》等重量级新闻栏目。学生看过之后要进行整理,留待下周课前播报。我要求学生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来搜集科学、政治、军事、生活等方面的有意义的新闻。

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当一回新闻主播,向同学们播报上周发生的大事。在播报中,学生们知道了中国克隆猴的诞生,知道了港珠澳大桥的通车,知道了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水上首飞成功......

五、给出观点,训练学生的即兴演讲能力

八下有一个活动探究单元,探究的主题与演讲有关。教学《最后一次讲演》,我特意让学生上台讲演,感受讲演与背诵的不同。加上班会,每一位同学都有上台讲演的机会。有了这一课的铺垫,接下来的即兴演讲就容易一些。

即兴演讲考验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知识储备数量。学生听说之后都觉得自己不具备即兴演讲的能力。行动孕育希望。不去做怎么知道不可以呢? 课前三分钟即兴演讲由两名学生共同完成,一人只是一分半钟的时间,这样就降低了难度。我准备一些小纸条上面写着诸如“努力的人更幸运”一类的句子,让学生自己去抽取,提前五分钟做准备。班级里的优等生率先开始。有了榜样的引领,第一轮即兴演讲在跌跌撞撞中收官。。

一年下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课堂上愿意挑战赏析类、感悟类的学生越来越多。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个孩子,我们要均衡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不能偏爱某个孩子。因为这四个孩子休戚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这四个孩子健康成长时,语文才会枝繁叶茂。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