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基础:利用掩体 |三个步骤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步兵战术里有一个对土包利用的经典教学法:接近——占领——离开。

郭兴福那个年代是这些内容,几十年过去了,还是这些东西。

谈及利用掩体就是土包,就是接近占领离开。

现代步兵战术基础这么教,这是基础没错。

但是如果只这么教,而不教别的东西——那简直是步兵的灾难。

一、判断

1.首先判断是掩体还是隐蔽物。

简单说,掩体就是能阻挡火力的,隐蔽物就是不能阻挡火力,但能阻挡视线的。

防弹玻璃,是掩体,不是隐蔽物。

灌木丛,是隐蔽物,不是掩体。

大土包,既是掩体,也是隐蔽物。

如何判断掩体防护效果

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目标的火力强度,二是掩体的防护强度。

不能简单的说某个物体就是掩体,某个东西就是隐蔽物。

如果打bb弹枪战,那万物都是掩体;

但是如果对面是单兵火箭助推器或者辐射4里的单兵“胖子核弹”,那目力所及都只是隐蔽物。

当然,通常来说,在不确定目标情况的时候,一般假设,目标的火力是步枪/机枪弹和手雷。

常见的掩体有车辆发动机、沙袋、轮胎、大石块、土包、装甲车车门等。

常见隐蔽物有墙体、灌木丛、桌椅、普通车辆的后备箱、车门等等。

具体应用,根据所观察的敌方火力情况和对掩体的了解程度而定。

这要保持头脑清醒,有依据、有判断,而不是凭直觉、凭经验。

(大多数人并不具备那种有参考价值的实战经验)。

2.其次就是判断如何有效利用掩体。

这就是后面主要讨论的内容。

在占领并准备利用之前,大脑就要有一个基本的意识——

该保持什么样的姿势,知道人靠在哪里,枪架在哪里,知道这个掩体什么位置是安全的,什么位置风险大,什么位置刚开始安全,但是挨了几枪就危险了。

如果这个认知没有提前建立,而是到达掩体后才考虑如何站位,那么子弹招呼到暴露的肢体时,这集就结束了。

二、利用

利用掩体分成三个内容:射击、观察和规避。

1.射击

这是利用掩体主要的目的——消灭或压制目标。

有几个基本的要点。

一是枪身不要触碰掩体。

如果依托掩体射击,可以把托握手抵在掩体物上,保持射击稳定的同时,能够控制枪管跳动,更好的控制方向角度。

二是枪管尽量伸出去。

除非是狙击手躲在暗处,打一枪就跑的那种,那隐藏自己是第一位的。

但是如果已经处在狭路相逢拔刀相见的时刻,那就没什么隐藏可言了。

枪管伸出去,确保火力总是朝向目标。

但是这样做的原因又是什么?

步枪有后坐力,大多数人的控枪水平有限,同时子弹打到部分坚硬物体会产生跳弹,而近距离的跳弹是具备极大杀伤性的。

具体说,利用掩体时,为了掩蔽身体,枪口不会在横向上距离掩体太远。

但是,如果纵向上也有了一定距离,这就意味着有很大的概率,子弹会击中自己的掩体,从而产生未知的后果。

而伸出去的枪管,则是直接避免了这种可能性。

在战场条件下,肾上腺素和下意识的肌肉记忆处理了大多数的动作。

这种情况下人的理智是非常难以保证的,所以养成良好的战术习惯就成了保护自己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三是不要从掩体中间射击。

一方面和上一点一样,别让子弹崩到自己脸上。

另一方面,从掩体中间射击,立刻就丧失了80%的机动性和火力范围。

比如同样是利用轮胎射击,把枪管从轮胎中间伸出去,首先射击扇面就被限制住了,轮胎中间的洞有多大,射击范围就只有那么大。

其次,如果要转移,没办法立刻转移,而是需要把枪管拔出来,再转移。

本身,激烈战斗中都是瞬息的临危反应,这一下子慢了半拍,别人都反应了,自己就只能临危了。

2.观察

占领掩体后,必须能够观察到目标动向。

如果不满足这一点,不如撤出来趴在地上。

原因显而易见,除非有无人机或者其他位置的队员告知情况,否则单兵躲进一个啥也看不见的洞里,那就是瞎子,这不用多解释的。

观察的位置,最好是区分于射击位置。

射击的要求是机动灵活,但观察肯定是越狗越好。

比如利用墙体战斗时,射击最好利用两侧和上面,随机冒泡攻击目标,但是观察目标就是利用墙上挖的小眼,既能看到战场全局,也具备很高防护性。

再一点。

激烈的近距离交火中,可能会遇到暂时失去火力的情况,比如换弹匣、处理故障或者通讯联络等。

这个时候处理情况不要完全躲在掩体后面,保持对目标的观察,知道目标动态的同时处理枪支或其他情况。

真的完全躲在后面,短时间内是安全,但是谁也不能保证目标会不会从侧方的小路溜过来抄家。

3.规避

说白了,掩体就是用来规避的。

但是这里展开说一下,能更好理解这个概念。

规避分成主动规避和被动规避。

简单说,主动就是打击前进入掩体,被动就是手雷扔到眼前了,知道要跑了。

在实际作战中,尽可能让自己把握主动权,先敌操作,免于打击。

这就要求主动去占领掩体,而不是被动挨打的时候才知道趴下找掩护。

被动规避是天生的,人人都知道子弹到处飞的时候要趴下,但是主动规避则是后天训练的,是一种人为培养的战士思维。

具备这种思维模式的军人,他知道自己要面临什么样的战斗,知道敌人有什么样的火力,知道利用掩护物的什么位置。

所以他会提前占领掩体,步步为营,展开推进和行动。

三、转移

转移就是跑。

1.近距离转移

距离不会超过4米,也就是一个走廊的宽度。

这需要短距离的爆发,能够瞬间从一侧到达另一侧,通常一个滚翻的动作就可以完成。

为什么要单独列出来这样的一种情况?

因为现代战争,尤其是步兵的现代战场,已经很少会在大平原开阔地战斗了。

更多是在城市建筑或者机舱船舱这种复杂地形战斗,空间更加狭小,战术规避性要求更高。

过去简单的跃进和匍匐这些动作的意义也越来越小。

相对的,现在更加注重的是最短时间的快速转移和战术配合下的掩护推进。

而极近距离的转移,则是这种情况的极致表现。

2.中距离

4-15米,这是跃进的距离。

在这个范围内,最快速度冲刺,直线跑。

通常情况下,目标是很难提前预判弹道精确射击的,在目标准备开火前就能够进入掩体。

最好的情况是由队友实施火力压制,先压制,再转移。

如果没有队友,但是目标距离又比较近,那只能边开火边射击,有条件就扔投掷物,手雷、爆震弹、烟雾弹等,增加顺利转移的概率。

3.远距离

距离再远一点,15米以上,直线奔跑就有危险了,因为接受过正规训练的目标是可以算出提前量精确射击的。

奔跑的方式尽量不要直线,要区别于中距离的跃进,不规则运动,S型路线,之字形路线都可以,关键是不要让目标有预判。

这种距离上不能贸然转移,要么有队友掩护,要么有投掷物掩护,不论如何都必须小心谨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