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们常说”打你是为了你将来好”,打真的有教育孩子的效果吗?

如题所述

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当孩子犯了错误或者不听话的时候,很多父母第一反应就是高声恐吓、大声谩骂或者粗鲁的打孩子。这样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会安静下来,不再调皮,这样很多家长误以为,打骂教育是有用的。
其实孩子之所以“听话”,是因为他迫于父母的权威和压力,当有一天孩子长大,有个父母抗衡的力量时,孩子就会顶嘴、反抗、叛逆等。
我姑父年轻的时候,性格刚烈暴躁,表姐做错事情的时候,只会打骂。表姐上1年级的时候,喜欢同桌的铅笔盒,于是悄悄的拿回家,被姑父知道后,姑父不分青红皂白的对着表姐破口大骂,骂表姐:“不要脸,偷人贼,小小年纪不学好”,似乎只骂还起不到教育表姐的作用,连打表姐几个耳光。
姑父是教育了表姐,表姐从此再也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但是表姐对姑父越来越冷淡,甚至还有一些仇恨。表姐成年后,一直无法释怀姑父当年骂她不要脸的话,和姑父始终都不亲近,有隔阂,平时也不爱回家。大吼大骂,甚至拳打脚踢,这种粗糙的教育方式只会摧残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对父母产生距离和怨恨。
以暴制暴体罚会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认识:当别的方法都不起作用时,就可以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再者,人的情绪判断遵循“情绪判断优先定律”。情绪判断优先定律是指就情绪优先于理性,影响人们的判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24

用打骂式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对某些孩子可能会适用,也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显而易见这种教育方式也是有缺陷的,容易促使孩子形成抗拒心理和叛逆性格。而且还可能会让孩子做出极端行为,而令家长留下遗憾。所以现在的教育理念是不提倡这种打骂式的教育方式,而更提倡那种鼓励式的教育方式。

“不打不成才”,“打你是为了你将来好”,家长就在这样传统教育理念的熏陶和灌输下,对孩子进行了打骂式的教育,不否认,一些孩子是在这样的方式中被“教育成才”的,所以这样的家长还会因此沾沾自喜,觉得正是自己对孩子的打骂式教育,让自己的孩子有了出息,成了才,而且还可能会把自己所谓的成功经验向身边熟悉的人传授。

殊不知在打骂中被教育成才的孩子心理是有某种阴影的,或多或少心理会产生问题的,只不过可能被成才所掩盖了而已,家长只顾炫耀自己打骂教育的成功,殊不知,你的孩子如果是采取另一种鼓励式的教育方式,可能比这还要好,还要成功,而且是可以让他的未成年时期本来是更快乐的。

孩子都有阶段性犯错误的可能存在,这也符合一般孩子的成长过程和规律。而某些家长则采用这种简单自认为有效果的打骂方式解决,也确实对一部分家庭来说,可以认为是有效果的。但是打骂次数多了,或者是不分场合的滥用随意打骂,这种教育方式,对一些孩子是产生一些心理恐惧感和应激心理反应的,不仅起不到家长想要的结果,有的大一点的孩子,本来就处于叛逆期,很可能效果适得其反,得到的是孩子激烈的对抗,或者做出一些失去理智的冲动行为,会令家长后悔一生的。

与打骂教育方式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那种循循善诱,耐心鼓励式的教育,显然大部分孩子是乐于接受这样的教育方式,而且实践证明,鼓励式教育不仅是孩子学习上的进步,孩子在身心方面所受到的教育也是比较正向的,结果是家长和孩子都受益的,甚至可以受益终身。

第2个回答  2022-07-24

并没有

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影响孩子身体健康

家长们在打骂孩子的时候,会专门挑孩子的手或者屁股这一些不容易受伤的地方打,觉得这算不上是体罚,也不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影响,但事实上这种中度的体罚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说会导致孩子成年之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变得更高。

当然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健康,除了不能够体罚孩子之外,给到宝宝充分的营养补给非常重要,所以建议一岁之后依旧坚持让宝宝喝配方奶粉。

2、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一般来说经常遭到打骂的孩子,安全感会非常的缺失,容易导致他们的性格自卑,敏感,多疑,长大之后也容易缺乏自信,如果做错事很有可能因为害怕被打骂而畏手畏尾,缺乏承担后果的勇气和担当。

而在和睦家庭长大的孩子,通常都更有担当和勇气,也更为自信。所以家长们日常可以和孩子一起读故事书,培养亲子间的感情,让家庭氛围更加融洽,同时构筑孩子的安全感。

3、用打骂的方式教育阻碍孩子智力发育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家孩子可以更聪明,但在打骂教育之下,孩子的智力发育是会受阻的,因为根据调查研究显示,没有遭受过体罚的孩子,智商平均要比经常挨打的孩子高出5分。

所以如果想要自家孩子智商更高,千万不要打骂孩子哦,在宝宝1~3岁的时候可以适当的补充一下dha,因为1~3岁是宝宝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适当的补充DHA,能够促进孩子智力发育。

4、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容易导致孩子暴力倾向

如果说孩子长期都遭受暴力对待,那么他很有可能会认为暴力是解决事情的唯一途径,所以当他走入社会面对世界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倾向于用暴力去解决问题,相比之下,这一些在打骂式教育当中成长的孩子,出现暴力倾向的可能性会更大。

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正确教育孩子的方式应该是非暴力沟通,而为了能够更好的和孩子沟通,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日常可以通过和宝宝一起玩亲子游戏来增进感情。

教育

第3个回答  2022-07-24



要知道,打人这个动作有非常好的出气作用,减压又降火,打一个没有还手能力的人那更是效果良好,形成了习惯简直是会上瘾。虽然你知道拿孩子出气并不对,但是假设某一刻你从某人那里受了气,心情非常糟糕,急需排解,领导不敢惹,朋友不愿得罪,老公或者老婆正好没犯啥错,你被这股火烧得五内俱焚,孩子这时候咣当一杯牛奶倒在沙发上,你能忍住不上去立即呼巴掌吗,你是否还能在这个时候能控制好你的力道和角度,不打在孩子不该打的位置呢?

打完之后呢?又有几个家长会拉下面子跟孩子说对不起,我不该为这个打你,更容易出现的行为是为了让自己好受一点,合理化刚才的暴行——谁让你不好好喝奶,边玩边喝,我打你就是为了教育你,让你下次不要这样了。

到了这个时候,任谁都已经很难分清楚你打孩子到底是为了教育他还是为了自己出气了。

你今天因为心情糟糕打了孩子而没有负罪感,明天就可能就因为下雨天闲着无聊打孩子,孩子么,总是会犯错的,犯错了就得教育不是?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美国的法律要规定打孩子的器具,薄厚长短尺寸都有规定,很可能你家根本没那样的符合规定的器具,等你找来板子锯子刨子开始木工活儿的时候,气已经消了,发现并不应该为这种事情打孩子。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容易有情绪,容易发脾气并且不太能控制住自己的人,就一开始不要选择用打这种惩罚方式来教育孩子,真的会越打越重停不下来而且不自知,还觉得自己是个挺负责的家长。到了这个程度,离虐待儿童也不远了。谁也不是生下来就变态,一开始就喜欢虐待儿童,任何罪恶都是从一个小小的种子发芽,慢慢长大的,如果你不想变成一个打孩子有瘾的人,就一开始不要在心里纵容自己种下这颗种子。

现在你可能依然觉得打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手段,那么为了我们可爱的孩子们即受了教育又不至于有心理伤害

1,不因为弄坏了东西打,除非你觉得那件东西比你的孩子还重要。

2,不因为孩子的无心之过打,沙和尚打坏了个琉璃盏就被贬下界,你是不是也觉得王母娘娘太过分。

3,不因为孩子的行为有损你的面子而打,试试问问自己,如果边上没人,你还会打吗?

4,不因为孩子没有完成一件任务而打,失败本身已经是对他的惩罚。

5,不因为孩子的年龄特点而打,零岁的小娃吃手,一岁的孩子乱扔东西,两岁的孩子发脾气,三岁的孩子尿裤子,四岁的孩子说狠话,等等等等,都是很正常的年龄特点,请不要过高要求孩子。

6,不因为你的心情糟糕而打,如果你觉得自己情绪激动,深呼吸五次,到另一个房间平静五分钟,再想想应不应该打。



7,不要在没有警告的前提下打,篮球还五犯才罚下场呢,要给孩子改正的机会。



8,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打,孩子也是人,也有尊严,要维护。

第4个回答  2022-07-24

教育孩子确实是一门学问。可是打管用吗?打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首先,孩子被打时并不能理解真正的原因,但是当他们再次探索时心里会感到害怕,真的会影响长大后的探索精神。孩子的天性就是什么都好奇,好奇的表现之一就是爱探索,爱探索的后果就是容易闯祸,孩子天生如此,但是父母总是只看到孩子的某些行为没有符合自己的意愿,于是就“对号入座”,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这时候,惩罚就会出现。

因为家长脑子里没有其他的办法,脑海中所有对付的经验就是小时候爸爸妈妈打自己的样子,长辈们打自家孩子的样子,所以伸手就打孩子,通过恐吓来控制孩子。恐吓如影随形,孩子是“消停了”,但孩子害怕了,再也不敢“探索新世界”了。

还有一些孩子之所以越打越不听话,越打脾气越坏,是因为父母打孩子的时候没轻没重,孩子会很容易产生敌意和憎恨,所以就会破坏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其实孩子在平时生活中,没有任何分辨是非的能力。

犯错误都是避免不了的,孩子犯错误也是分轻重的,如果孩子只是犯了比较轻的错误,家长只要教育一下,跟孩子好好谈谈讲讲道理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孩子犯的错误是比较严重的,家长千万不要包庇,该打的时候还是要打的,我个人认为这样孩子会长记性,这样的错误以后就不再犯了。

以下我个人认为孩子有这样行为的必须要好好教育的,像不懂得尊敬长辈的孩子,现在的孩子都是被宠着长大的,所以很多孩子在长辈们面前有的时候会显的特别没有礼貌,所以做为家长一定要让孩子自己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不管长辈们多爱你,你最基本的礼貌和教养是必须要有的。

还有撒谎还理直气壮的孩子,有的孩子在自己做错了事情,不承认错误,脾气还挺大,还想通过撒谎来蒙混过关,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这件事情做错了就要承认,敢于担当。发再大的脾气也解决不了问题。
  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

和孩子一起走过,虽然有被气坏和失去耐心的时候,然而,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孩子心灵是率真的,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家长要放慢脚步,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陪着孩子静静体会生活的滋味,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给自己留一点时间,从没完没了的生活里探出头,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