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捧上天的“放养”,早已被美国抛弃,精英阶层这样培养孩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0

他们以为这样的爱很伟大,

但其实很廉价,

这种廉价的爱,

正在一步一步废掉我们的下一代。

一位清华大学教授愤慨:中国教育的最大骗局就是快乐教育、学历无用以及释放孩子的天性,这三个骗局,正在一步一步扭曲中国孩子的成长。

为什么中国的孩子普遍缺乏规则意识?因为在很多父母眼里,孩子的天性高于规则。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动,所以可以跑、可以闹,可以肆无忌惮地大声喧哗。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孩子无视规则,也有越来越多的悲剧因此而酿成。

这样的熊孩子到处都是,防不胜防。每个熊孩子的背后,一定有无作为的父母。对于孩子的任性和无知,他们选择了闭眼,也选择了放弃作为父母的责任。

曾经的美国也很流行“放养式教育”,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这种“放养式”教育首先在美国中产阶级中被摒弃,新一代的父母开始转向“精心栽培型”的教育模式。

“精心栽培型教育”模式中,父母的态度更加积极,主动的关怀、平等的对话,这些是教育的基础。这种模式“致力于培养独立、自主、有自我反思能力的下一代,让子女自尊自强,有能力做出积极向上的选择”。

在美国家庭教育中,对“放养式教育”的修正,并不是给孩子报更多的课外班,或者给孩子布置更多的家庭作业,让孩子承受高强度的课业压力。

而是更多平等的对话,更多主动的关心,有意识的激发孩子的认知能力(比如为孩子读书的频率),有意识的训练孩子参与 社会 活动的能力(比如带孩子多参加课外活动和社区活动等)。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放养式教育和精心栽培型教育,在美国呈现出了明显的阶级划分。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更注重精心栽培型的教育,而处于 社会 底层的家庭则更偏爱放养式的教育。

如果我们希望给孩子真正的“精心栽培型教育”,那我们需要更主动的态度和更平等的关系。当然,在中国 社会 的畸形压力下,父母承担着养家的重担,已经很难像美国家庭那样给孩子分配更多的时间。

但至少有三点我们是可以做到的,他们分别是:家庭藏书的多少或带孩子去图书馆的频率、“睡前故事”的频率和质量、以及“家庭晚餐”的频率。

有时候,良好的家庭教育可能并不是需要每一位父母都去读海量的 育儿 书籍,也不体现在给孩子花了多少钱报课外班。那些主动的关怀和培养,更多体现在一餐一饭中,体现在每个晚上的睡前故事里。

更多儿童素质教育领域专业知识和 育儿 美文 ,请持续关注动博士!喜欢的话欢迎点评转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