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 相》在艺术表现上采用了哪些方法?请作具体分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1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文学理论说过,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就杜甫的《蜀相》来说,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思想情感必然具有高妙的审美艺术来支撑.对此,我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章法有序,结构完整
中国古代诗歌(特别是格律诗)的结构也有一定的章法.元代杨载在《诗法家数》中,以“起、承、转、合”四环节来归纳格律诗的章法.明代胡震亨的《唐音葵签》转载《诗法家数》中的话,说:“七言律诗有起、有承、有转、有合.起为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要突兀高远……承为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或用事引证……转为颈联,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或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在变化无穷……合为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知此,则七律思过半矣.”《蜀相》这首诗在结构上体现出“起承转合”的章法.首联紧扣诗题,运用一个设问,引出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颔联直接承袭首联的内容,写祠堂内的春色,描写景物,有的称这一联为“景联”,这是“承”.颈联转入议论抒情,也就是对诸葛武侯评价,有的称为“情联”,这是“转”.尾联收束全诗,总括对诸葛武侯的悼念之情,这是“合”.这首诗歌在结构上完整有序,符合格律诗的结构章法,更有益于情感的抒发.
其次,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在写作中,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提高诗文的审美效果.这首诗歌,只有短短八句,包含着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法.从诗歌来看,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表明了武侯祠的地点.“何处寻”是抒情,诗人运用设问来抒发了自己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柏森森”是描写,是对祠堂总体环境的描写.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也是景物描写,其中“自”和“空”也是抒情.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以叙事为主,交织着议论和抒情,也就对诸葛亮的评价与赞扬.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抒情,也是议论,抒写了诗人的感叹和哀切之情.这几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提高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再次,对仗工整精巧
对仗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手法,也称对偶.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对偶要求十分严格,不仅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而且还要求词性相同、字音平仄相对,用字不重复等(新诗可以宽对).在这首诗歌中的颔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和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不但字数、结构、意义等都符合对仗的要求,而且平仄也形成相对的形式,即分别构成“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完全体现出了古代诗歌中律诗对仗的工对之美.
总之,我们从杜甫《蜀相》的审美艺术来看,诗人遵循了唐代格律诗的规范,表现出极高的审美艺术特征,而且很好地把艺术形式和内容统一起来,表现出高超审美艺术价值,从而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名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