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黄庭坚后裔的一些记忆?

想了解一下,黄氏之黄庭坚后裔的一些历史和现在的分布、及发展情况。

第1个回答  2009-05-12
做为中华姓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的黄氏,发祥早,根源深,她的主流,是一个以国得姓的姓氏。根据族普记载:上古时,颛顼帝的曾孙陆终,有六个儿子,次子南陆公受封于黄,建立黄国(在今河南省潢川县),遂以国为姓,派衍到现在,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也即唐人编的《元和姓纂》记载:"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福建莆田人、著名学者郑樵在其所著《通志·氏族略》一书中也云:"黄氏赢姓,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诚。(鲁)僖公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根据《竹书纪年》、《括地志》等文献记载,黄国乃公元前21~22世纪夏启所封的子爵侯国,故又称黄子国。所谓"黄氏赢姓",即陆终乃是黄帝的儿子颛顼的后代。颛顼被黄帝赐以赢姓。所以说黄姓人属于黄帝系统,属于黄帝的直系子孙。所谓"陆终之后",即陆终的次子南陆公,他得祖荫受封于黄地作为食邑,这个黄子国大概存在1500余年,至公元前648年,也即是鲁僖公十二年,被强大的楚国所吞并。这个黄子国从此就不存在了。至今在河南省的潢川县,还可以找到当年黄子国的都城城墙遗址。国家虽然不复存在,但黄子国的臣民百姓仍念念不忘自己失去的家园,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以那个已不复存在的国号为姓,一方面可以以志不忘,以示对先人的怀念;一方面给后代的子孙们缔造出一条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任何力量也冲不垮扭不断的精神纽带。因此,自从公元前648年开始,中国便有了"黄"这个姓氏。当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出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和其他姓氏加入黄姓行列的现象,但只是个别案例,不像其他姓氏那样所占比例较重,完全可略而不计。
根据文字学家和考古家的研究,现在的黄字,原来不是表示黄色,而是一个象形字,是一种用作佩戴的玉器。我们的祖先,既喜佩玉器,又精工制造玉器,更特别喜爱黄色,是个崇拜黄色、用凰鸟作徽记的氏族,便假借象形字的黄作为黄色的黄,并用"皇"的读音。
我国现在很多地方的地名、山名和水名用黄作名字,例如:内黄、外黄、黄冈、黄梅、黄山、黄水、黄池、黄河等等,历史上大都是我们黄族住过的地方,并且常常不止一个,例如黄城,除潢川县的古黄诚遗址外,还有山东的两个黄城和古国孤竹的都城黄洛城。黄山除闻名于世的安徽黄山外,尚有六个黄山、河北一、山东三、陕西一、江苏一;广东潮汕有三个地方叫黄金塘(两个在饶平,一个在潮安)和三个黄岐山(分别在饶平、潮安、揭阳),饶平的黄金塘和黄岐山仍是黄氏的聚居地。内蒙古东部的辽河上流西拉木伦河,古代称黄水,后称黄水。根据现代考古家的探究,我们黄族最早住居地就是在潢水一带,后来辗转迁移,经现在的河北到黄河下游的山东,再移住黄河中游两岸的广大地区,历史上出现过的三个黄国,一在山西的太原附近,一在河南的潢川县,一在河北的宜诚县东南。晋以后,我们祖先又再向江南和东南沿海迁徙,并很快繁衍起来,成为现在人口众多的黄氏子孙,遍布于全世界。

作者:124.156.3.* 2007-9-1 22:42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黄庭坚后裔在通山
黄姓的孝道,当然应首推黄香。黄香是当今天下黄姓共认的大始祖,而他就是一个以“孝”著名的大孝子。传说黄香自幼就知道孝敬父母。当他才9岁时,慈母便去世,他伤心欲绝,终日哀啼哭泣,以至身心憔悴、凄楚感人。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极尽孝心。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亲之帷帐,使枕席清凉,蚊虫远避,好让亲人安寝;而到严寒的冬天,又以身温暖其父之衾裯枕席,好让亲人睡得暖热。他的孝敬父母的动人事迹,后来传闻遐迩。当时太守听说此事后,对黄香大加称赞,并召他为门下孝子。后来黄香更发愤读书,为父母争光,终于官拜左丞、尚书令等显赫职位,使家门荣耀一时。时人誉为“江夏黄童,忠孝两全,天下无双”。所以,黄香被后人尊为中国传统孝道的代表,在《二十四孝》中,“黄香扇枕”,即列为一孝,而在近千年来用作中国人启蒙课本的《三字经》中,更以黄香为中国孝子的第一代表,故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之语。可见,黄姓的“孝”,在老一代中国人中,的确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黄香之后,黄氏子孙多能继承孝的传统,将孝道发扬光大。因此,历代黄氏祖先中,又孕育出许许多多的大孝子。如晋朝时,在今广东东莞县出了一个孝子叫黄舒。传说黄舒家贫,靠自己的发愤工作来侍养双亲,父母去世之前,尽力满足他们的最后要求。凡父母心里想要的东西,就是远在千里也要找来。父母死后,起庐于墓上,坚持为亲人守护墓庐。虽深野无人,猛兽狂吠,也安然处之无异。在今天看来,这种为死去的亲人守墓的做法未免过分,但在当时却是至孝的表现。黄舒的事迹后来受到官府的旌表赞扬。后人又为他建立词庙,把黄孝子作为神来敬祭尊祀,这就是在广东东范县的“黄孝子特祠”。千余年后明代有位伟大的剧作家汤显祖还为他写了一篇《东莞县晋黄孝子特祠碑》。

迄至唐代,黄氏孝子众多,见于《新唐书·孝友列传》的就有资阳人黄昪、贵溪人黄舟、邵武人黄桓、泉山人黄嘉酞、歙县人黄芮等人。其中,最著名的孝子当推今安徽歙县潭渡黄氏的始祖黄芮。传说黄芮天性纯至,侍奉父母极为孝敬,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后因继母抱疾甚危,各种医药都不奏效,而当时医学著作《本草拾遗》中说人肉可以治病,黄芮于是割下自身的一块股肉作羹,继母喝了果然病愈。父亲去世后,黄芮又号泣哀鸣,昼夜不绝,后终身为父守墓。当时一位姓卢的刺史将此事上报朝廷,朝廷于是在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对黄芮家庭旌表门闾,列名国史。

到宋代,又产生了黄庭坚,将黄姓宗族的孝发扬至善。史称黄庭坚天性笃孝,母病逾年,他都坚持昼夜探视。虽官至太史,黄庭坚却坚持每日亲手为患病的母亲洗涤便溺器物,从无间断。母亲过世后,他又结庐墓下,为母守孝,因哀毁过度,以至大病了一场。黄庭坚虽是名显一时的大文人和官吏,却能有如此深笃的孝心,实为难得。正因为如此,后人也尊他为中国传统孝道的代表,在元人郭居敬的《二十四孝》中,便将他列名“二十四孝”之一。宋代黄姓中的著名孝子,还有资州人黄德舆,名见《宋史·孝义传》,又有资兴人黄观象,也因孝被朝廷诏赐粟帛蠲免摇役。

历史上的黄氏孝子孝孙,见于史传、方志、家谱等文献记载者还有很多,不胜枚举。正如明人顾清所说:黄氏“盖纯孝一脉,累世相承,所以根于心而发之事者,固有自来也”。

作者:124.156.3.* 2007-9-1 22:43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黄庭坚后裔在通山
黄姓
一、姓氏源流

黄姓源出有五:

1、出自赢姓,为陆终的后裔。相传伯益为部落首领的时候,颛顼的曾孙陆终的后人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了黄国,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这一支黄氏,后成了黄氏族人的主要来源,史称黄氏正宗。均为河南黄氏。

2、出自赢姓,为金天氏少昊裔孙台骀的后代。台骀在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其裔孙在春秋时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黄国被晋国所灭,其后亦以国名为氏。这支赢姓黄氏,主要集中分布在今山西一带,是为山西黄氏。

3、赐姓为黄氏。相传十三世石公因佐周有功,被赐为黄姓,后因散乱,复聚入武昌江夏,其子孙以黄为氏。

4、他姓改为黄姓。上古时候,黄、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为黄姓;还有其他原因改姓黄的:如陆姓改黄姓,巫姓、吴姓、金姓改黄姓等等。

5、出自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武陵溪人、峒人和壮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黄姓。他们都是战国时期,南下加入到江南“蛮族”地区的黄国遗民的后代。

二、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据史料记载,黄国被楚所灭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各处。其中有一支迁到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成为汉代著名的江夏黄氏。总之,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以及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到了宋代,黄氏已经遍及全国,但以南方的分布最为广泛。

三、历史名人

黄 歇:战国时楚相,因有功,被封为春申侯,是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

黄 盖:三国时吴国名将,湖南零陵人,曾因在赤壁之战中建议周谕火攻曹军而称名
于世。

黄 巢: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山东荷泽人,曾率兵攻占长安,即帝位,建立大齐政
权,年号金统。

黄庭坚: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诗风在宋代影响很大,
开创了江西诗派。

黄道婆:元代著名女纺织家,上海华泾镇人。

黄宗义:明清杰出思想家、史学家,浙江余姚人。

黄遵宪:清末著名诗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广东梅县人。其论诗主张“我手写吾
口”,力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作者:124.156.3.* 2007-9-1 22:44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黄庭坚后裔在通山
黄山谷
即黄庭坚
字山谷,北宋书法家、文学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其诗书画号称「三绝」,与当时苏东坡齐名,人称「苏黄」。

治平三年(1066)进士,历官集贤校理、著作郎、秘书丞、涪州别驾、吏部员外郎。曾与秦观、张耒、晁补之游苏轼之门,号称苏门四学士。黄山谷又工文章,擅长诗歌,为江西诗派之宗。著有《山谷集》。

黄山谷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山谷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山谷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黄山谷与苏轼、米芾、蔡襄等被称为宋四家。

黄山谷对书法艺术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见解,大都散见于《山谷集》中。他反对食古不化,强调从精神上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强调个性创造;注重心灵、气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在风格上,反对工巧,强调生拙。这些思想,都可以与他的创作相印证。

流传黄山谷的书法,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大字行书有《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此外黄山谷的书法还有《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