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孩子沉迷电子游戏?

如题所述

最近几天网络新闻杨永信教授重出江湖,13号治疗室电击治网瘾传出阵阵孩子惨叫声,又刷爆朋友圈几圈,不知是该痛惜还是不该痛惜呢,真有父母愿意以这样的方式来治疗孩子网瘾?反正我三观尽毁,理解不了。也许是这些父母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能忍痛一试,孩子身体受摧残,父母也很难受。今天,借这个热点,写些建议,希望能对家有网瘾的孩子稍许帮助,能不让一个孩子受电击疗法,也算是功德无量。

游戏是人类的天性,对于孩子来讲,游戏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孩子都爱玩游戏,不同阶段对游戏的方式和需求不同,随着年龄增大,孩子兴趣广泛,游戏也多种多样,包括集体活动、踢球、打羽毛球、跳舞、下棋、打牌、电子游戏等。

电子游戏,也是游戏的一种,十分有魅力,吸引人们不断的去玩,这也是游戏设计的特征。电子游戏的设计符合一边玩一般达到目的的特点,而不是事先设定一个大目标,不让玩者在巨大的压力下进行,而大部分孩子在玩的过程及结果上达到认同感和满足感,找到价值和成就,也就迷恋上网络电子游戏,俗称有“网瘾”。

值得反思的是:孩子在幼儿期、儿童期的游戏家长是允许的并鼓励孩子去玩,为什么到了青少年期就谈“游戏”色变?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游戏存在,自有其价值,也是很有必要的,但父母是担心孩子过度沉迷,内心怕孩子上瘾,沉迷不能自控,影响学习。其实网络游戏和儿童玩的游戏从某种形式上讲是一样的,对锻炼孩子一些能力是有好处的。如果像球类、棋类等游戏都是可能成为职业,不让大家担心认为是荒废时间,虚渡光阴,我想可能大家没现在这样谈“耍”色变。特别是针对目前提起就惧怕的“电子游戏”。我们先来认识下电子游戏是怎样的存在?

一、当孩子沉迷电子游戏,孩子在沉迷什么?What?又Why?

电子游戏的特点:新奇,及时反馈、奖励,有目标,人际交往,从易到难,自我实现。

电子游戏的优点:锻炼反应力,锻炼推理能力,锻炼记忆能力,调节情绪,宣泄情绪,培养策略、团队意识、组织协调能力等。

孩子选择玩游戏的原因多样:可能有:报复、逃避现实,进行社交,寻求认同,找到自我存在感、自我价值、可自己做主,轻松,放纵、无所顾忌等。

二、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培养出迷恋游戏的孩子?

沉迷游戏的孩子大部分家庭情况是这样的 :缺乏交流,缺乏关爱,打骂教育为主,视游戏为老虎,完全禁止游戏,家庭生活较单调,社交圈小,父母经常吵架、关系不好、控制或忽视孩子,家庭环境里充斥暴力、语言暴力、冷冰冰的氛围等……

 孩子在游戏中找到存在感,寻求认同感,追求价值观,获得成就感……这些在现实中无法得到,影响因素众多,主要是父母很少陪伴或不会陪伴,孩子感受不到家人的爱和理解。

孩子的特点或表现,可说都是在成长环境中形成的自我认为最佳选择。孩子在真实世界中无法得到的,或很渴望拥有的,如果无法从家庭中获得,孩子转从虚幻世界中得到,满足自己潜意识里的需求,要不孩子真有可能内心干涸到底,可能会抑郁得不行。从这层面讲,孩子也是在自救。

因此,如果父母能够提供给孩子等价的或更好的选择,比如对孩子的关爱,尊重、理解,孩子还需要冒父母之大不讳从游戏中获得吗?这时的游戏对孩子而言只是偶而一种娱乐方式,更多是在玩游戏,掌控游戏,而不是被游戏玩,被游戏控制。

三、孩子沉迷电子游戏,父母怎么办?

1 : 人本好奇:

现代时代, 让孩子远离电子屏幕是不现实的,各种电子产品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工具。父母愈完全限制,愈完全禁止,完全不让孩子在父母面前接触,孩子愈好奇心重,愈想尝试,愈欲罢不能,甚至有下意识报复父母的快感,当孩子到了能直接反抗的时期,通过叛逆直接对抗。或有的孩子上大学离开父母,疯狂打游戏,补上被禁止的缺失?像前段时间新闻,湖北日报报道: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有18名学生因学分不达标从本科转为专科,其中11人已在6月按专科毕业。原因:部分学生是因为沉迷游戏荒废学业。完全限制是不可能限制的,先贤大禹治水已告诉我们:“堵是堵不住的,堵不如疏”!

正确的方式需要引导而不是不让接触,因为完全禁是禁不了的。

首先:父母承认电子游戏、以积极态度接受它,在积极接受的基础上搞明白孩子爱玩游戏的意义和核心,跟孩子一起建立正确的玩游戏娱乐方式,而不是被游戏玩。

孩子,天生好奇,具有向上向善的动力,父母站在理解孩子的角度,而不是与孩子根本对立,或强行让孩子跟游戏对立,好像有你没它,这样反而容易激起孩子玩的时候的报复心理,心安理得地长时间玩游戏,到后面就是真的不能自控了。

 2 :关爱、交流、陪伴、理解

父母以积极态度接受游戏后,最需要的是给予孩子充足的关爱、交流、陪伴、理解。 从行为研究的理论上讲,玩游戏的人必定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所以才沉迷。

因此,让孩子从屏幕前移开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让孩子在真实世界也能感受到游戏中体验的满足感。玩游戏上瘾也是一种偏差行为,如孩子缺关注,就多给孩子爱和陪伴,像放纵型、忙碌型父母就要补上孩子这块缺失。如孩子在游戏寻求认同感,就多理解、鼓励、肯定孩子,像忽视型、消极型父母;如孩子在游戏找自我&自主感,就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多自主,像控制型父母、说教型父母等等。像孩子不愿回家,就让家多爱和温暖,孩子爱回,像吵架多父母、冷漠型父母、牢骚唠叨型父母等。……根源还是在父母跟孩子的相处模式上,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我十岁女儿也打游戏,但也只是更多好奇心式驱动,加上游戏设计的很人性化、吸引人,但她很能自控,因为打游戏对她来说本就不是奢侈品,想玩就可以合理玩一会,但也是周末偶而无聊玩下,很多时候都想不起来玩游戏。因为她有更好玩的、更吸引她的人和事,比如,周末的爸爸高质量陪伴。

3: 形成新习惯,代替旧习惯

孩子沉迷游戏,很多父母认为是坏习惯,想法设法去掉孩子的这个坏习惯,甚至出现文章开头狠心送去“电击”疗法。

其实,行为和习惯是不同的,行为是意识层面的,习惯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无法通过行为层面来根治的。可以通过形成新习惯替代旧习惯,二者都是存在的,只是让孩子关注点发生转移了,就是达到喜新厌旧。

人有新习惯和旧习惯。

形成好的新习惯,比如:亲子游戏、感兴趣的运动、球类集体活动、下棋、舞蹈、绘画等代替沉迷游戏的旧习惯。需要父母读懂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的优势,引发孩子的兴趣,为孩子提供适合的发展环境,多鼓励、支持、肯定,孩子会更开心、用心、全心在新的习惯上,因为是孩子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主动参与,这种由内到外的“心流”幸福远胜过游戏由外到内的被动幸福感!

而解决核心: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理解孩子感受,协助孩子建立新习惯,过程耐心,挖掘孩子的兴趣和优点,让孩子爱上新习惯,冷却旧习惯。

4 、开放的心态

现在电子竞技也成为一个行业,有职业选手和业余选手,发展也有十几年了。在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7年高等职业学校拟招生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公布了13个增补专业,其中包括 "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属于"教育与体育大类" 。按国内家长的想法标准,电子游戏现在也有身份了,应该不算是不务正业了吧。如果孩子有这方面的天赋和浓厚的兴趣,真可以从这方面培养孩子职业,孩子从事兴趣职业同时还可以养家谋生啦!阔以阔以!神州行,我看行!

5 、尊重孩子,相信孩子

引导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学生时期以学业为重,游戏只是娱乐放松下。和孩子一起让孩子主动制定一些游戏规则,比如:一次玩游戏限定次数;如果用时间约定,最好提前给孩子一些提醒,还有10分钟或还有5分钟,有时因孩子未完局还可适当延长,没有那么刻板啦。有些父母是什么提醒都没有,时间到了直接关电脑、拔电源,抢手机,还怪怨孩子不遵守规则,其实:理解照顾孩子情绪比多玩几分钟重要的多。当你长期理解尊重孩子时,孩子不会让你失望的。孩子内在是有取悦心爱的父母的动机的,反之,孩子可能会有报复父母的动机,你不让我舒服,我也不让你好过一些,就容易叛逆、对抗。

 

6 、陪孩子一起玩游戏,跟孩子成为“自己人”

孩子把父母当成“自己人”,孩子的对抗自然会少很多,亲子关系会亲近很多。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如果孩子能跟你讨论游戏,你就更不用担心孩子沉迷了。面对孩子玩游戏,一起探索甚至一起玩,搞清楚这个游戏的核心是什么,明白孩子喜欢这个游戏的意义在哪里,当我们愿意花时间精力了解孩子的喜好,就可以帮助孩子在喜欢里找到孩子的“偶像和希望”,学习偶像、面对困难的勇气、学生学习的意义,甚至引导孩子人生的价值和正确的世界观!因为游戏里包括正反角包罗万象,设计很有意义的,要不也不会流行起来。会引导游戏也是种好资源。就像追星的孩子,父母可以多和孩子探讨明星成长之路,没有一帆风顺的,都离不开拼博和努力,做好每一个阶段的事。

7 、学会妥协

在孩子玩游戏这件事情上,父母要学会妥协,不要指望孩子一下子完全不玩了,或者通过强压手段一点不让接触,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换成我们,类似的事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就像父母,戒烟或减肥,知道坏处,但那有那么容易的呢。况且,像文中第1条所述,也不要想完全制止,反而有负作用。

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父母要多看到事情的积极面,同时以积极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多从父母及家庭环境层面找出问题根源,剖析自我,认识不足,直面问题,改变自己,因为孩子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父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父母学习、孩子升值,要做合格的父母,从此刻起, 要成为孩子生命中最好的朋友,最亲密的伙伴,最慈爱的父母。从而 引导孩子游戏 “游戏”,而非被游戏“游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