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不养,养而不爱,是人世间极大的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有句俗话说:生而不养,断指可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旦给予了生命,但是没有养育,断一只手指就算还恩了。我觉得,生而不养是罪大恶极的事情,不恨就不错了,还需要报什么恩呢?

就如电影《何以为家》开头里演绎的,狱中的少年赞恩起诉他的父母,法官问他:“你要控告他们什么?”赞恩坚定地说:“他们生下了我。”是的,电影里赞恩的悲惨生活很大程度上都是他父母造成的。

电影里,赞恩的父母不记得他的生日,甚至没有人知道他的年龄。父亲不让他去上学,从小就安排去杂货店打工,小小年纪就要承担重活累活;父母还把刚来月经的妹妹卖给杂货店老板兼房东为妻,这是何等的匪夷所思。反观父母,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如蝼蚁一般任人践踏,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却不停地生育,家里五六个孩子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被卖掉的妹妹因怀孕大出血惨死也没有阻止他父母继续生孩子。电影后半部分,当法官问赞恩有什么诉求时,他斩钉截铁地说:“让他们以后不要再生孩子了!”而他父母无法做到,因为赞恩妈妈肚里的孩子又快临盆了。

赞恩的经历让人唏嘘,而当剧终时屏幕上淡淡显现的一句话,让压抑了两个小时的我彻底泪崩:“本片所演出的大部分剧情,都是他的真实经历”。原来真实的生活,远比故事残酷得太多。

确实,在这个社会上,有些人生孩子是没有想过后果的。我曾经在福利院看到那些残疾的孩子,工作人员说他们都是因为出生缺陷从小被遗弃,有的被扔在医院、街口、厕所、院门口,他们还没来得及吸上第一口母乳就被当成垃圾一样丢弃了。其实,很多身体上的缺陷是可以通过产检提前筛查出来的,他们的母亲究竟是没有产检还是已经查出来缺陷却想碰碰运气,不得而知。生而不养,本身就是一件罪大恶极的事,你以为你给予了他们生命,但他们得到的却是痛苦的一生,如果可以选择,他不会选择活这一世;生而养育,是责任也是本分,是自然界中母性共同的情感,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走禽,无不遵循着这个规律,可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却反而无情丢弃自己怀胎十月的孩子,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单纯的养育,也不是爱。现如今我国有近七千万的留守儿童,有一部分就承受父母养而不爱的苦难。湖南卫视《变形计》中有一个来自贵州偏远山区的男孩,他叫梁训,他和被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的留守儿童不同,家里只有他一个人。父母长年在外地打工,哥哥姐姐在山下镇里上学,只有他一个人孤独的住在家中破房子里。生活中,他一个人砍柴、做饭、洗衣、喂猪,天寒地冻中要将可以饮用的水背到山顶的家中,还要翻越一座大山去上学,他说“他们把我一个人丢在家里四五年。”他并没有像电影里那样要控告他的父母,反而有一个质朴的愿望:想快快长大,出去打工,让父母享福。也许对他来说,贫穷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这日复一日的孤独。我看过听过很多处在贫穷中的人,但是像他如此孤独痛苦的还是第一个,我不知道在那些偏远山区,还有多少像这样的留守儿童。

也许有人会说,他的父母也不想这样的,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是的,你可以没有办法改善生活,但你可以不生孩子啊!爱与陪伴,是无法弥补的。就像十四岁的梁训长期营养不良,看起来不足十岁,以后怎么弥补,也许都变不成跟同龄人一样壮实的小伙。

养而不爱,不仅仅限于贫困家庭。我曾经听朋友说,他有一个亲戚是一位年轻的女孩,女孩不幸罹患癌症,但她不告诉家人,不愿意接受化疗,她只想安静地离世,等到她父母得知的时候,已经是晚期了。她说她父母都是极自私冷漠的人,从小就感受不到爱。“正好可以解脱了”,她竟然轻松地说出这句话。女孩家的生活条件还算优越,也顺利地上完了大学,但是单纯的养育也不是爱,爱不是付款,爱是发自内心的呵护与陪伴,爱是让人感到温暖的,是让人心存希望的。

由于工作的缘故,我会接触到一些少年犯,他们大部分都有相似的地方:父母生而不爱。有因被家暴而反抗,失手刺死父亲的14岁少年;有父母外出打工多年没有音讯,缺乏管教的斗殴男孩;有因为父母拒不支付校服费,走投无路而盗窃的孩子,种种案例让我触目惊心。有人戏谑说,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能上岗了,这真是太可怕了。

我还记得,曾经有一个女犯因为贩毒被判刑,庭后我见到了她年幼的女儿,小女孩问我:“我妈妈去坐牢了,我能不能换新的妈妈啊?”小女孩的话很天真,但是我听得很难受。她的父亲失踪多年,母亲长期吸毒,年迈的奶奶是她唯一的依靠,可在不久前却被查出脑瘤,由于视神经被压迫,已几近失明。看着小女孩天真无邪的眼睛,我无言以对。

生而不养,养而不爱,是人世间极大的恶,这种恶离我们那么远又这么近,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都有生育的权利,当你还没有做好当父母的准备,请不要生育;当你还没有能力提供良好生活环境,请你三思,既然选择生下,就要尽力把爱传递下去,不要让自己的血脉骨肉在人世间受苦,这才是合格父母应该做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