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空岛》|五蕴皆空,空是至悟(好书力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0
掌上避难所 好书力荐《空岛》

    远在千里之外的藏书楼海叶阁因为编撰《四库全书》的文人们一番无聊口仗而与明代海盗头目王直的巨额遗存关联,将要遭受灭顶之灾。而藏书楼主人赵弼臣对此一无所知,还在虔诚地守护着祖上数代积累下来的家业。自此,秀才岑乙、黑衣人何求、赵府主人之女赵南、赵南的侍女小丝、藏书楼的诸位长老和扬州城里的老老少少,毫不相干的人们命运彼此牵连,连同海叶阁、梓园、辅仁书院这些传统文化的象征之地一起,卷入小石激起的千层巨浪......

人文难守,唯有祭拜,如酒酹地,如泪留痕。

    天下学问,多因自学。聚而授之,事倍功半。他们不提问,是心中没有问题。他们不讲话,是肚子里没有话。他们不谈书,是实在不太懂书。

何谓大城?在于潜藏。蓦然消失,无踪无影;陡然崛起,无脉无根。

    一个大城市就像是千万人的一次大迷藏。有人在躲,有人在追,躲得越快,追得越猛。

无问何来,无问何去。千年深夜,月下秘途。

    天下的仇恨,多不真实,往往是各自谋生,各自无奈,各自受命,造成裂隙。双方又必定站在裂隙的边缘上,夸张了生死对立,在对立中难免有摩擦产生,全部积累为般般铁证,无法后退。

以小丝小缕维系大善大美。

    大美半隐,天下大美,至少有一半,人们看不到,即使看到了,至少有一半,人们难以领悟,大善大美,总在视听在外。

   

“在佛学中,五蕴,指人间种种蕴藉。世上很多强人,都觉得自己蕴涵强大,连通各方。王直是这样,和珅他们也是这样。结果呢?佛说,五蕴皆空,都空了。这个岛,就是见证。”岑乙说。

“五蕴皆空,是不是有点悲哀?”小丝问。

“不悲哀。空了,就有了这番美景,这般安静,就有了聊天的我们。所以,空是至悟。这岛叫五蕴岛,也就是空岛,至悟之岛。”岑乙说。

小丝好一会儿不说话。

岑乙问:“你在想什么?”

小丝说:“我想,赵南虽然不在岛上,却一定入了空镜。她此刻所在,不管在何方,在天上,在凡间,也都是空岛。”

岑乙赞叹道:“说得太好了!那就异地同岛吧,我们不走了,与她同在。”

小丝又转身看了看岛的几个方向,说一声:“好美的终点!”

有时候,文学比史学更真实。

诗比历史更真实,出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他所说的诗,就是文学。因为历史所记述的,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文学所描述的,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可能发生的上激情比已经发生的事情更本质,更富有哲学意义,也就更真实。

多年以来,不管是你历史学家还是文学家,都面临历史空白的困惑:对历史上肯定有过而史书没有记载的事情,究竟是沉默不语,用严谨和慎重将其束之高阁,还是打破沉默,用推测和想象将其构筑出来呢?

——李开元

我用历史纪实的笔调,写了一部悬疑推理小说。但是,纪实和悬疑都不是目的,而是指向着一个“意义的彼岸”。

那彼岸,有关一种美丽的生命哲学。尽管这种美丽总是伴随着毁灭。

当然,这一切都属于中国。中国存世那么悠久,绝大多数故事都散落在历史记载之外。散落,必定会遗失;遗失,又可能被找回。用什么方法找?只能是艺术,象征的艺术。——余秋雨

《空岛》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真正好学的昆曲班女演员要上辅仁学院,却遭到了“心中没有问题,肚子里没有话,实在不太懂书”的书院学生的强烈反对。

“ 堂堂理义,岂可混杂艳歌浪舞!”

“士子受教,不与女子小人同席!”

“坚拒俗音市声,严斥丽容色相!”

“一唱何能人儒,百姿不成其学!”

“丝竹误国,昆腔伤魂!”

“学子九叩,掌门三思!”

“书院清净地,莫可乱心旌!”

为何真学生没有真学识?

天下学问,多因自学。聚而授之,事倍功半。书院开课,只讲四书五经里的皮毛。其实连皮毛也说不上,只是皮毛上的浮尘。

为何学生垂涎女演员的同时反对与之同学?

学生们都在垂涎女演员。但这种垂涎,只是偷视,只是暗想。一旦真让目标出现在眼前,必定处处自卑,手足无措。这自卑,不仅是对比女演员,而且也对比男同学中的竞争者。结果,越垂涎越自卑,越自卑越反对。中国历史上很多文人反对女子、女乐,多是出于这种悖逆心理。请看辅仁书院,除了那么多学生反对,教师们也火上加油。那些纸条上的字句,一看就知道高于学生的文字功力,肯定是经过教师修改的。可见师生一心,不分辈分。

自古以来,学生和教师中的“激进反对派”,看似道貌岸然,其实大半是出于垂涎和自卑。垂涎和自卑的具体内容,各个时代并不相同但心理私密却是一样。

文学具有性别倾向吗?

说到中国文人,我们很自然地想到衣袂飘飞拿着酒壶花前月下的男性形象。中国古代的女性就像一个个带着镣铐挣扎着舞蹈却又不堪忍受身上的重担以至于一步步走向麻木,最后甘于做男性附属品的木偶娃娃。其实文学本身并没有性别倾向,但是古代女性被整个社会的重担压得不堪重负,也就不能再对于文学提出什么诉求,自然而然地,文学对于女性就成了奢求。

犹记李菁教授品读红楼梦时所言:善人有其恶,恶人有其善。人性是最难琢磨的,很难完全用真善美和假恶丑来形容,一念是天堂,一念是地狱。

《空岛》中何求是搅动起风云诡谲局面的关键,将平静打破,将美好撕碎,以至赵家家破人亡,藏书楼海叶阁毁于一旦。但他只是一把剑,一把被人利用的剑,一把锋利而无情的剑。这样一个阴冷的人,内心深处却也拥有着温暖,他听昆曲,每到动情处都会暗自抽泣,为自己的家破人亡,为自己用命救回又丢失的妹妹,为自己内心深处还未完全泯灭的良知。

何求的流放期已到,已经是自由身,但对内心良知的叩问,却没有期限。余秋雨先生在小说中以岑乙的口吻写道:“大善不同于中善和小善,已经不需要忙着与恶切割,而是要将它俘获,将它看空,将它引渡。”

-end-

掌上避难所

文 | happy

图 | 来自网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