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交融对清代服饰有什么影响,男女服饰都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31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更体现了满汉文化交融的特点。清朝也是在入关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本文主要结合 历史 背景、清代服饰特点,论述满汉交融对清代服饰的影响。

满族原居于我国东北长白山一带,为女真族的后裔,是尚武的游牧民族。清朝建立初期,虽然旗人在中国北方建立了清贵族政权,但是南方大部分地区还在拥护明统治者的势力当中,民间反抗的力量依然起伏不定。因此在包括服饰制度的诸多方面依然保持着两个民族之间暂时的妥协。清代统治者在入关后强制推行满族服装款式,并且认为汉人只有同满人一样剃发留辫,改变满服才是真正归顺,因此清统治者马上下令关内兵民剃法易服,如有不遵者会受到严惩,故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说法,这一举措激起了民族矛盾,遭到了各地人民的强烈反抗。冲突是必然的,但两民族的交融也是势不可挡的。 满汉两族在长期的交往中,服饰也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在文化互为交流的同时,清朝统治者参考前朝订定官服,所以满服在演变过程中注入了许多汉文化因子。

满、汉民族起初的居住地区及生活习惯有较大差别。满族人常穿以毛皮为材料的袍服。进关之前,棉纺和丝织几乎没有,男子袍服外套马褂,女子旗袍样式起初为宽袍大袖,后来由肥变瘦,并有长、短袖之分。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与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旗装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要原因。在日常服饰中,男子以长袍马褂为主流,满族妇女穿长可及足的旗服,汉族妇女则在“男从女不从”的原则下沿袭着上衣下裙的服式。以下分别从几个方面论述两族服饰的演变与交融。

(一)清代男子服饰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其中有一种行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马褂的形制为对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别。对襟马褂多当礼服。大襟马褂多当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马褂多作为行装。马褂多为短袖,袖子宽大平直。颜色除黄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为礼服。其它深红、浅绿、酱紫、深蓝、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本土为戴暖帽、穿马褂、行袍的男子。帝王服饰既是实用衣物,又是封建等级的标志。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清代官员主要根据冠上的顶子、花翎,补服上所绣的禽鸟和兽虫以及杂色纹样来区别其官职品别。清朝武士的服装与其他的服装一样,也采用马蹄袖的形式。到清后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先进的兵器枪、炮、军舰相继出现并日益完善,战争的形式和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传统的甲胄失去了其实用价值,因此与唐宋相比,清朝的甲胄实际上只有一个躯壳而已。清代服制的改变,从公服逐渐推向常服,满族入关后对男子进行强制性改装,而女子的改装是逐渐实现的。

(二)清代女子服饰

清初汉女与满女的服饰有显著的区别。汉女为上衣下裙,而满女穿不分衣裳的长袍。汉女平时穿袄裙、披风等。上衣袖口最初很小,后来逐渐放大,到光绪末年又变小,露出内衣;下裳为长裙,系在长衣内。至清中期满汉妇女有互相仿效对方服饰穿着习惯的情况,后期互相的仿效和融合更加深入。与汉女子的服饰相比,满女装更具有民族特色,后人称为旗袍。清代汉族妇女服饰,在“男从女不从”(即对汉族男子严格要求遵从汉族服制,而妇女则放宽)的规范下,变化较男服为少。后妃命妇,仍承明俗,以凤冠、霞帔作为礼服。命妇所披的霞帔是宋代以来妇女的命服,到了清代演变为阔如背心,中间缀上补子,不同的是上面只有鸟纹不用兽纹,表示女性贤淑,不宜尚武。普通妇女则穿披风、袄裙。披风是清代妇女的外套,作用与男褂相似,其制为对襟、大袖、下长及膝。披风之上,装有低领,点缀着各式珠宝。披风的里面,还有大襟、大袄小袄,小袄是妇女的贴身内衣,颜色大多用红、桃红、水红之类。妇女的下裳,多为裙子,颜色以红为贵。裙子的样式,初期尚保存着明代习俗,有凤尾裙及月华裙等。清末,在普通妇女中间,还流行穿裤。在清代的267年 历史 中,妇女们的装束和发饰,妇女服饰依时间与地域条件而演变,款式品种不胜枚举,有沪式、苏式、京式、广式、宁式、维扬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相互影响,逐渐演变,更使妇女服装款式变化繁多。

(三)两族服装的演变与交融

清朝男子戴冠的习俗源自满族,因为满族没有“二十始冠”的说法,所以男子不分长幼,一年四季都戴帽子。帽子大致分为礼帽、毡帽、暖帽、凉帽等。清代也直接沿用了前代的某些服饰形式,其中最明显的是清代继承了明代服装上的补子,只不过明代的补子是用于常服之上,而清代的补子则是将其用于官服上而且式样略小而已。清代男子的着装以袍、褂、袄、衫、裤为主,前朝的宽衣大袖逐渐变为窄袖筒身。满族成年男子穿衣要束腰带,原是马背生活的要求:一方面衣服比较随身贴体保暖,另一方面骑射时有助于发力。就衣襟而言汉族常用带系,而满族常用钮扣。男装特色就属长袍马褂。

马褂即行服,有对襟、捻襟和琵琶襟等几种。清初期用天蓝色,乾隆时用玫瑰紫,到了清朝末年则流行深绛色,至民国时期常着浅灰和浅驼色。同时在入关后,受汉族衣着的影响,坎肩时兴起来。坎肩又叫背心,是由汉族的“半臂”演变来的。半臂的式样始于隋朝。清命妇冠上所缀的金凤、金翟及其有关数目和等级的规定也都承袭明制。孩童服饰,开始还以明式为尚,后来也有逐渐改用清式。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清代服制的变化,是由外力促使而产生的改革与变化,满服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汉族服饰的特色,是以新代旧的一种进步,是时代前进的产物。这种变革形成了继服饰 历史 上“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的突变。这种演变和融合起到了推进民族服饰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