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教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用心与用力不一样,用心就要把教育工作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一直琢磨它,感悟它,并享受它。用心解除学生学习上,心理上的各种障碍,让学生扬起对学习生活的希望。

一、用善意的谎言唤起学生的自信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想到的是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尤其是在学生面前,更应该正直,诚实,不能弄虚作假。但教育实践,使我感受到 ,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美丽的谎言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小杰是三年级转入我 班的,他课堂上昏昏欲睡,作业本上的字歪歪斜斜,乱七八糟,经常被科任老师点名批评。在班里自卑占据了他的每一根神经。一段时间以后我尝试用赞扬的话语、和善的目光、欣赏的微笑试着与他交流。逐渐发现发现他在课堂上敢发言了,作业本也能交上了,我为他的变化感到欣慰。那是期中考试后,他语文又得了班里唯一的一个不及格的分数。怎么办呢?同学们都围着我无休止的询问分数,我感到了他那期待的目光,如果实话告诉他,无疑会给学习状态日渐好转的他当头泼冷水,更会毫不留情的淹没她那份重新建立起来的自信。我拨开人群,大声说:“同学们考的都很好,最让老师欣喜的是翟嘉诚同学这次得了73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同学们都用一种与平常不同的眼光看着他,他也不由自主地直起了身体,激动地看着我。发卷子的时候,我递给他一张空白的卷子说,老师把你的卷子拿给其他老师看了,不知道放哪儿找不到了,真对不起,你再做一份质量更高的好吗?他认认真真的又写了一遍,我给他讲解后,对他说:“老师期待着你的进步,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如果各科学习都有这样的劲头,会怎样呢?”一周以后,我又郑重其事地对他撒了个谎:“办公室里老师听了你的进步以后都很高兴,特意让我转告你,希望你继续努力,争取做全班同学的榜样。”听到这些他特别激动。晚上他的妈妈还给我打电话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真的吗?我说: “是真的,孩子告诉你,是想从你父母哪里获得更多的自信和希望。”希望和信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然而他们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从这以后我发现小杰的学习更努力了。我常想,假如当时我把他的真实情况公布于众,假如不设计办公室老师过问关心的情节,这个刚刚培养起自信的同学能继续奋进吗?确实,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有时美丽的谎言比诚实的直言更有效,说者有心,听者有意,久而久之就可以形成默契,一个美丽的谎言唤起了一个学习困难生的自信,为他奠定了自信的心理基础。我们的教育不就是这样吗?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

二、用宽容融化孩子厌学心理

    小丽,一个特殊的学生。迟到,爱撒谎,还动不动就装病,经常因违反纪律给班里扣分,同学们都不喜欢她。对于这样一个孩子,让人真是又爱又恨。但我相信这样的孩子也能用爱与宽容去感化他。这天,小丽又是最后一个来到教室,他已经习惯每天最后一个进教室了,我从教室走了出来,他也很自觉地跟着我进了办公室。他很无奈地看着我,这是他惯有的表情。我询问:“今天怎么会来那么晚啊?是不是又肚子疼了?还是头疼了?”

“都不是的。” “那你上次那肚子疼是是装的?” “上上次是真的胃疼,上次还有前一次是装的。”“哦,是这样。为什么要装啊?是怪老师批评你了吗?” “没有” “可你说你胃疼,你知道老师有多担心吗,紧张坏了。” “我知道的。”说着,她低下了头。“老师知道你的胃不好,有时会疼,你可以尽管来和老师说,可如果你因为这就经常迟到的话,老师可就生气了,对吗?”“我…….我知道错了。”她有些嗫嚅,头低得很倒了:“同学们都不喜欢我,我经常装病就是不想上学了……看着她怯怯的目光,我有些惊讶、有些气愤,更有一些隐痛。这一刻,一个经常犯错误的孩子,因为我的一句关心的话语和一个关切的行为就敞开了心扉,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我拉着她的手,进了教室在白板上写下了“平等与宽容”五个字。引导学生就小丽不想上学的这一事件展开讨论,同学们纷纷道出了和小丽交往过程中自己的一些狭隘的心思和做法。我不不失实机地总结道:“同学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我们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以一颗宽容的心接纳所有的人,这样子让自己心中充满快乐,也会带给别人无尽的喜悦,何乐而不为呢?”我的话语刚结束,班长就站起来说:“我希望小丽继续留在我们这个集体中,我们一个也不能少。其他同学也跟着说:“对,一个也不能少。”此时的小丽早已满眼都是泪水,大声地说:“老师,同学们,我错了,请你们原谅我。”

霎时,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想起,那一刻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终身难忘。宽容是一种美,是一种沁人心脾的美,让人如沐春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当班主任的,就要像大海那样笑纳百川,以一颗宽容的心感染每一位学生,让博爱与宽容,常驻每个孩子的心田。

三、用关心去抚慰孩子偏激的心灵

在大家眼中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都应该是快乐幸福的,而在我们班却有一个学生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他沉默寡言,课间常常躲在角落里,只顾自己一个人玩,还经常和班里的学生打架。

为什么阳光般的年龄却有如此偏激的表现呢?我在脑子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于是,找来了他的家长,从家长那里了解到,孩子父母离异,父亲在外地打工,母亲再嫁,他没有同龄伙伴,还常常受到别人的欺负。而在学校里,他总觉得周围没有朋友,谁都无法信赖,谁得罪了他,他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打架。造成他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缺少关心,特别是家长和老师的关心。有时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应该像阳光照射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温暖每一颗还十分稚嫩的心,特别是那些心灵受过伤害的学生。心理学认为,教师对学生诚挚热爱的情感,能够感染打动学生,乃至转化为学生的心理动力,影响其品德的形成和个性发展的方向。我决心以行动去关心他,消除他偏激的心理。

我找机会单独找他谈家里的事、同学的事,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上也给与他更多的关注。 与此同时,我把他的情况告诉了他的父母,要求他们也配合,在我的劝说下,他们也愿意改换一种教育方法,也开始尝试着尊重他的看法,满足他的一些要求。

果然,他就在一天天进步了,看着他的进步,我深深感受每一次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用心都会有“润物细无声”的收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我,作为一个有着27年带班经历的老班主任,时刻在告诫自己:用心做教育。让一个个孩子因为我们的引领看到希望,让一个个家庭因为我们的付出看到希望。最后我想说,除了眼前的苟且与铅华,我们大家更应该让美好与希望在教育的诗与远方中蓬勃、焕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