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一个被忽略的杰出政治家战略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长期以来,受罗贯中《三国演义》“褒刘贬曹”观念的影响,刘备阵营的诸葛亮的智谋关羽的勇武近乎神化,而曹操阵营的大批谋士被贴上奸臣的标签而被忽略。曹操的近臣荀彧就是其中之一。事实上,论才能智谋,荀彧不输于诸葛亮,甚至超过诸葛亮。

荀彧,字文若,出身秦汉时期名门望族颍川荀氏,是荀子后人。汉末名士何颙评价少年荀彧“王佐之才”。何颙是什么人?就是评点曹操“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的相学家。能够得到何颙如此高的评价,足见荀彧才识出众。

荀彧少时便展现出过人的眼光与胆略。汉末黄巾起义,天下大乱,荀彧对族人说,颍川“四战之地”,必然是各路诸侯争抢的焦点,要族人随他离乡避难。部分族人安土重迁,不愿离开故土,最后留下的族人果真多死于战乱。

荀彧离乡先投袁绍,觉袁绍志大才疏、多谋无断,不能成大事,后转投曹操。当时曹操刚起兵不久,尚未成气候,在众多割据势力中还排不上号。不能不说荀彧慧眼识珠。而曹操与荀彧深谈后也说“文若真乃吾之子房也”。从此以后,荀彧尽心竭力辅佐曹操,成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迎奉天子

董卓被杀后,李榷、郭汜相互厮杀,闹得长安城白骨如山、血雨腥风。汉献帝刘协在董承等人保护下逃离长安,一路向东而行。

袁绍、袁术、公孙瓒等各方集团内部都在就是否迎奉天子争论不休。此时,各路军阀都有一个同样的心态:小皇帝只是个空头皇帝,即便掌控了小皇帝对自身实力而言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还容易成为各路军阀征讨的对象。曹操阵营同样如此。

荀彧力排众议,他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汉家天下虽实亡而名存,天子如一面大纛,提议迎奉天子建都许昌而后号令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各路军阀还在犹豫不决时,曹操已将小皇帝收入囊中。

至此,曹操集团也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从地方割据势力摇身一变成为汉朝官方军队,政治地位大大提升。

大败袁绍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领了幽州、冀州、青州、并州,控制了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意欲向南争天下。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军与曹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形成战略决战之势。起初形势袁强曹弱,加之曹军粮草供应不足,曹操集团包括曹操本人在内多数人都有罢兵言和的想法。曹操写信征求留守许都的荀彧意见。

荀彧在回信中透彻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战争态势,一是袁绍志在争天下,恃强凌弱,不可能言和,力劝曹操立足于战。二是袁绍外强中干,“能聚人而不能用”,不要被纸老虎吓怕。三是我军以一当十扼守要冲使袁军不得前进已有半年,双方都到了势穷力竭之时,形势必将有变,更应该出奇制胜。

荀彧的回信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等到了扭转战局的机会,后来曹操奇袭乌巢,火烧粮草,一举击溃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居中持重

纵观荀彧一生,辅佐曹操二十一年,曹操南征北战期间,大多是荀彧留守许都,坐阵大本营,谋划了许多改变天下格局的战略构想,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

在中原争霸期间,荀彧向曹操建议效仿“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要“深根固本以制天下”,才能够“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曹操采纳了荀彧的意见,经营后方,实行屯田,蓄积实力。

果如荀彧所言,后来曹操在战术上虽败于陈宫、败于贾诩,但根基未被动摇。吕布、刘备原来都拥有较强的实力,最终因根基不稳败于曹操之手。

推荐贤才

荀彧除了在关键时刻出言献策外,还为曹操集团推荐了众多顶级人才,比如戏志才、郭嘉、司马懿、钟繇、荀攸、陈群、杜袭等,堪称一时之俊杰。

司马懿的文韬武略自不必说,单说郭嘉。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是一位眼光超前的谋略家和预言家,并且一一应验。郭嘉加盟曹操阵营的第一个预言便是袁绍和曹操之间必有一战,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预言曹胜袁败。

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试探刘备是否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刘备韬光养晦,巧妙瞒过。郭嘉敏锐的观察到刘备胸怀大志,不会久居人下,劝谏曹操:“一日放纵敌人,便成数世的祸患。”建议将刘备软禁。曹操没有采纳郭嘉的意见,放虎归山,使刘备成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悔恨不已。

公元207年,郭嘉英年早逝,临终遗言:“司马懿有狼顾之相,虎熊之心,金鳞必非池中之物。我观司马懿必有异心,丞相尽早杀之。”最后司马懿果然篡夺了曹魏江山。可见郭嘉识人之明和预言之准。曹操最后能统一北方,荀彧推荐的大批智谋之士居功至伟。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荀彧因反对曹操晋位魏国公,加九锡,含恨而亡。他对汉王室的忠诚,成了与曹操两人友谊完结的悲歌。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