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打击乐器演奏活动中培养幼儿 遵守规则的能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1
在幼儿园, 规则指的是幼儿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是幼儿的行为与活动的准则。 能够遵守规则是幼儿社会能力的一种体现。 《学前教育学》提出教师应重视提高幼儿的社会能力, 其中包括遵守规则的能力, 即遵守生活规则的能力、 遵守教学规则的能力 、 遵守游戏规则的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亦指出, 教师要在幼儿“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 , 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以往, 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 主要是通过社会领域集中教学活动、 游戏活动 、 区角活动等途径来实现。 在新课改精神指引下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一一通过打击乐器演奏活动采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

打击乐器演奏活动, 俗称 “打击乐活动”, 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 它“能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发展节奏感,而且能提升幼儿对音色 、曲式结构 、多声部织体袋现力的敏感性 ,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创造能力、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从这一表述可知, 打击乐活动对演奏者在规则意识、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较高。 也可以说, 要使打击乐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需要引导幼儿遵守一定的规则,具备遵守规则的能力。基于本园的音乐教育科研与实践, 笔者发现,打击乐活动对于培养幼儿遵守规则能力(上述三个方面的规则能力)有着很大的帮 助。 下文以中班音乐教学实践为例来具体说明。

一、 选好乐曲素材, 明确演奏要求, 培养幼儿遵守教学规则的能力

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正逐步形成, 懂得安排队洗手 、 依次玩玩具等 , 自我控制力和向伴交往能力较小班阶段有了很大进步, 还获得了领导同伴和服从同伴的一些经验。但是, 幼儿的是非观念仍很模糊,纪律性和责任感也较为缺乏。从中班幼儿的年岭特点出发,在打击乐活动中,除了对幼儿进行音乐能力的培养, 教师也需要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才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选择特定的乐曲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结构鲜明、节奏感强的乐曲, 作为中班幼儿学习演奏的素材。 例如, 进行曲对于培养中班幼儿遵守教学规则的能力就有显著效果。 进行曲具有节奏清晰、强弱分明 、节拍戏整的特点(多为4/4或2/4拍);结构多是均衡对称方正型;旋律多是雄壮有力、 豪迈稳健。 这些特征使得幼儿在演奏进行曲的过程中能强化专注倾听的习惯, 并学会遵守教学规则(包括根据音乐指令变换队形,根据声响力度进行自我控制与协调等)。

例如打击乐活动 “爵士进行曲”,该同名乐曲节奏鲜明、形象感强 、强弱对比明显,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倾听这首乐曲, 模仿仪仗队员的动作并控制动作的幅度和力度,学会听音乐的音量大小控制自己演奏乐器的声音, 并进一步学会倾听他人演奏和集体演奏时的声音是否和谐统一。 而且,利用这首进行曲的旋律和节奏极富规律这一特点, 在每个乐句结束后让幼儿听到教师鼓声便转换方向,既有助于幼儿演奏出乐曲的风格,又可以在幼儿听指挥不断变换方向中培养其遵守秩序、不插队的规则意识。

(二)提出具体的演奏要求

提出具体的演奏要求,有利于培养中班幼儿遵守教学规则的能力。

1.“看指挥演奏”。打击乐活动的常规之一就是要幼儿学会看指挥演奏,包括“指挥者与被指挥者相互注视”的规则等, 幼儿在学习这一规则的过程中自然提升了遵守教学规则的意识。

2. "换乐器演奏飞例如在活动“土耳其进行曲”中 ,幼儿要学习看指挥,学会分声音部演奏乐器,且要达到 “在每一乐段结束后快速交换乐器进行演奏”的目标,就需要具有遵守教学规则的能力。活动过程中,教师提出了幼儿自主交换乐器演奏的具体要求,幼儿需要“先将原来使用的乐器放在座椅面上,再迅速无声地找到新的座位,拿起(新的)乐楼后坐下,将乐器在大腿上放好。交换过程中不与他人或场内的座椅相撞,坐下时不使座椅发出声音或发生移动。”这些要求对于幼儿遵守教学规则能力的形成很有促进作用。

3.“按图谱演奏”。例如在活动“哆来眯”中,教师将图谱放在每位幼儿的座椅下, 要求其听到指令迅速将图谱拿出来并放好,不能摆弄图谱或私下交谈, 然后按照图谱上的标记进行演奏, 这些均有利于幼儿规则能力的培养。

此外,对于这首乐曲 ,教师还提出分组演奏的要求,幼儿根据要求五人一组演奏一个乐句,从第五个乐句开始, 演奏前两个乐句的十名幼儿开始合作演奏, 第六乐句自演奏三、 四乐句的十名幼儿进行合作演奏, 第七乐句则由全部幼儿一起演奏。要做好这些,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倾听音乐的变化,还要注意前四个乐句中,每个乐句是否做到五名幼儿合作演奏, 更要注意自己从哪个乐句开始演奏,等等。在此过程中,幼儿遵守教学规则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二、 穿插设置游戏环节, 培养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的能力

幼儿的学习活动往往以游戏形式开展,“游戏发展了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在打击乐器演奏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穿插设置的一些游戏环节,能有效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特别是游戏规则的能力,也能使打击乐教学现场动静交替、生动活泼。例如在活动“小兔和狼”中,根据乐曲的特点设置了一些“兔子跳比赛”、狼追逐兔子”的游戏环节,一来帮助幼儿在游戏中逐步熟悉乐曲旋律, 感受A段音乐跳跃 、 B段音乐沉重的性质。 二 来让幼儿学会了“兔子跳动作”的同时, 懂得在活动中与同伴保将一定距离,避免碰撞;还学会了在以乐器演奏兔子逃离狼的追逐时,应体现出音量的大小、敲击时的轻重缓急。这些都增强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又如在活动“郊游”中,教师设置了“过 独木桥”的游戏环节,要求幼儿根据音乐《郊游》的节奏,排队过桥,不能插队或者拥挤,掉到“河 ”里的幼儿即被淘汰。 幼儿在理解乐曲内容和 节奏型的同时,按秩序“过桥 ’,完成了任务,也养成了遵守日常游戏活动中的规则的能力。

三、 建立乐器使用方面的常规, 培养幼 儿遵守生活规则的能力

打击乐器多种多样,对中班幼儿来说,音色较为柔和、明亮的哑铃、三角铁,音色比较干脆、坚实的朋弧响板、单响桶,摇奏时带着波动感的铃鼓、串铃,音色较厚重的大鼓以及音色比较尖锐的锣、镲和钹等,都是在演奏中可以选择和实用的。中班幼儿具备了一定的自控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因此,可多选择一些靠腕部演奏的小乐器如小锣、木鱼 、响板、铃鼓、串铃等。教师在幼儿明确各打击乐器的音色特点和演奏方式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并让幼儿掌握一些打击乐器使用方面的常规 ,包括听音乐信号,整齐地将乐器从座椅下面取出或放回;乐器拿出后, 凡不演奏时须将乐器放在大腿上,不发出声音,眼睛也不着乐器;开始演奏前, 按指挥者的手势整齐地将乐器拿起,做好准备演奏的姿势;演奏结束后,按指挥者的手势将乐器放回大腿上;活动结束后,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收拾乐器和整理场地。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支持和提醒幼儿遵守这些常规, 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乐曲演奏的性质,快速地掌握打击乐活动的演奏要领有效地形成遵守规则的能力。

例如在活动 “木瓜恰恰恰” 中,教师请幼儿倾听音乐,并且在图谱上出示不同乐句以对应不同水果,再对应不同的乐器,让幼儿根据图谱的暗示进行乐句选择、取放乐器并使用乐曲进行演奏。在活动“路雪寻梅”中,教师采用类似上述方法,但提高了操作难度,让幼儿根据花的颜色选择对应的乐器进行取放以及演奏,培养了幼儿看标识拿放乐器的能力。通过上述活动,幼儿逐步形成了遵守规则尤其是生活规则的能力,这也适用于他们在日常活动中取放玩具等方面,比如根据某一标志选择对应的玩具,玩过之后将玩具放回原处等。

四、 组织好评价环节和教学延伸环节, 巩固和提升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

组织好打击乐活动评价环节,可以增强中班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教师可以根据打击乐活动的进展情况,针对幼儿在演奏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引发评价活动。在评价中,不仅要让幼儿反思和提升音乐感受力和演奏能力,也让幼儿明白遵守规则才能成功演奏的重要性。评价的内容要具体,比如评价幼儿自己或同伴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达到演奏前提出要求,包括“看指挥进行演奏”、“变换队形时不能插到其他组”、“音乐停的时候乐器也要停”等。评价方式有多种:师幼共评、小组评、个别评等。组织好评价环节,能让幼儿在其中增强音乐能力和遵守规则的意识。

组织好打击乐活动延伸环节,可以增强中班幼儿遵守规则的能力。其一,有意识地在音乐活动区角多投放些辅助材料 , 包括各种动物头饰,供幼儿分角色进行打击乐器演奏,并以多种符号暗示幼儿不能影响其他人、游戏中要遵守游戏规则等;多投放些打击乐器,供幼儿演奏和体验,也能避免幼儿争抢乐器;在区域内提供常见的节奏型卡片,可以 避免幼儿在区角中胡乱打击乐器。教师还在卡片旁边用图符注明乐器演奏方法,让幼儿学会自主理解、思考和选择合适的乐器进行节奏训练。这些都是提高幼儿遵守规则能力的有效方法。其二,组织幼儿定期点数、整理、清洗乐器,以巩固其爱护公物。不乱丢弃或毁坏乐器及图谱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在打击乐活动过程中,教师在鼓励幼儿遵守规则的同时, 也需要引导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培养幼儿与同伴轮流 、分享、合作、谦让的能力,帮助幼儿树立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增强幼儿的自主能力。这几种能力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它们对于幼儿遵守规则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