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4-02-03
在16世纪的英国,由于贵金属短缺,新铸造的货币不得不掺入其他金属。这导致市场上存在两种货币:一种是纯净的贵金属货币,另一种是掺杂了其他金属的货币。尽管这两种货币在法律上价值相等,人们还是会储存纯净的货币,而将掺杂的货币用于交易,从而导致纯净货币逐渐退出流通,掺杂货币取而代之。(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早期例证)
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的兑换比率由政府固定,长期不变,但市场供需关系会导致金银价格波动。当黄金的实际价值高于法定兑换率时,人们会熔化金币换取更多的银币,这种行为会导致银币(劣币)充斥市场,而金币(良币)减少。(金银复本位制下的劣币驱逐良币)
自人类赋予金钱固定价值起,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便已存在。例如,古罗马人会在金银币上切下一角,以减小货币价值。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时,便开始储存足值货币,而使用不足值的货币。这表明,劣币能够排挤良币。(古代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在中国,西汉时期的贾谊就注意到了“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的现象,其中“奸钱”指的是劣币,“正钱”指的是良币。在金银复本位制时期,尽管法律上金和银的价值相等,但由于开采成本和市场供求的不同,实际价值的高低会导致人们倾向于使用某种货币,从而使另一种货币成为劣币。(中国历史上的劣币驱逐良币)
进入纸币时代,货币的不足值性更加明显,国家必须确保货币的法偿性。同时,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开始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实际上,如果没有良币的出现,或者政府禁止良币使用,劣币也不能一直被接受。例如,在国民政府末期,法币贬值,人们开始使用银元,拒绝劣币。政府虽然试图通过发行银元券来控制,但人民并不接受,这显示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并非在竞争条件下自然产生。(纸币时代的劣币驱逐良币)
在现代社会,例如香港的十元纸币和硬币,硬币因易于伪造和携带不便,被视为劣币。人们倾向于使用纸币,导致劣币的流通量较高。在婚恋市场中,也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一个人可能会因为追求者的行为表现而选择不那么优秀的人,而非最优秀的人。(现代社会中的劣币驱逐良币)
总结来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历史上和现代社会中都存在,它揭示了在货币流通和价值判断中的某些规律性和现象。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