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这段醉美教育名言,就明白了教育的真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9
读懂这段醉美教育名言,就明白了教育的真谛

原绿色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它是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的一段话。

这是一段流传甚广的教育名言,而且像诗一样美,美的纯粹,美的朦胧,美的让人陶醉!很多教育人写文章和演讲都喜欢引用它,因为它的唯美,可以为文章增色,为演讲添彩!

但假如我们调查一下,肯定很多教育人不能清楚准确地说出它的意思。也就是说,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我们都知道它说出了教育的真谛,隐隐约约明白,恍恍惚惚大致感觉到它的道理了,却又不能从脑海里清晰明白地捞出来它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

我也是,很多场合都用过这段话,但当自己认真审视教育和这段教育名言时,有时又感觉自己好像没有完全理解过这句话似的,有一种不明确的模糊感。或许,这种模糊就是一种准确?

单从字面上粗略理解,一棵树怎么能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又怎么能推动另一朵云?唯一感觉还有点教育意思的是最后一句,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但似乎也不够具体,又感觉到教育那么的抽象、艰难、纤弱和无力。难道前两句都是类似于中国古代诗歌比兴手法的铺垫,只是为了引出这最后一句?

我反反复复认真思考和打量教育与这段名言,才逐渐明白它的深刻和美妙。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像一棵树和另一棵树一样彼此独立,就像一朵云和另一朵云一样彼此平等,就像一个灵魂和另一个灵魂一样彼此不同又彼此共情彼此相通彼此影响。教育就是师生的一种理性“对话”,一种平等对话,一种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和碰撞。老师就要做出样子,率先垂范,默默感染。让学生读书,老师要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让学生学习,老师要是一个终身学习的人;让学生文明有礼貌,老师要是一个儒雅彬彬有礼的人;让学生诚信,老师要是一个说话算数的人;让学生成为一个好人,老师要是一个行为示范的人……

这段教育名言,说出了教育本质的真相,就是做出榜样,就是身教胜过言传,就是润物无声,就是春风化雨,就是静待花开,就是一种启蒙,就是一种点燃……

梅贻琦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教育即养鱼养水也。和这段话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说得更明白晓畅。

叶澜教授谈教育时说,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别人代活;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历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别人代走。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做成长的主体,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老师和家长替不了,就像树要自己长,云要自己飘,灵魂要自己修炼。

李镇西也说,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就是大树要通过自己的摇动把风传给小树,让小树自己经过风雨的历练自己成长;就是一朵云通过自己的流动带动风,让另一朵云自己飘动;就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另一个人自己感悟……

杜威说“教育即生长”,而且是自我生长,自我成长;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树的生活教会了树成长,云的生活教会了云的流动,人的生活教会了人怎么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本源是“引路”,是示范,是一种生命的出发。教育不能强迫,不能戕害生命,不能拔苗助长。教育就像一棵树对另一棵树的自然摇动,就像一朵云对另一朵云的自由推动,就像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默默唤醒……

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领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教育就是卢梭说的“发现儿童”,一棵树发现另一棵树,一朵云发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发现另一个灵魂。

詹大年说,我搞了一辈子教育,退休了才明白自己以前做的都是错的,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就像一棵树和另一棵树那样和谐,就像一朵云和另一朵云那样相交,就像一个灵魂和另一个灵魂那样相伴……

我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告诉我,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但这有限的作用对人却是极其重要的。一棵树站在另一棵树旁边,这棵树会影响到另一棵树;一朵云飘动,另一朵云也会流动;一个灵魂和另一个灵魂相伴,他们逐渐就会有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