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技术之反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员工抱怨他的直接上级:“真的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从来没有人能做到令他满意,他总是挑出毛病。我只要走进他的办公室就不舒服。慢慢地感觉老板针对我,他不能容忍我。”

上级抱怨他的下属:“我真的很委屈,用心地指导他、教导他工作方法,更正他的错误,然而他却觉得我在为难他。我计划重点培养他,没想到他却提出离职,原因竟然是觉得我不喜欢他。”

      月初进行年度绩效评估前,我的上级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不要让员工有错觉,要让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表现有清晰的认识。比如,平时经常表扬一个员工,突然年底绩效却是最低,这种情况员工肯定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我们需要在日常工作中通过有效沟通,让员工知道自己工作表现的满意度。汉斯-于尔根·克拉茨的《反馈技巧》,对于想了解教练反馈技巧的初学者是不错的选择,以下是结合自身案例和理解输出的书中精华,以供大家学习。

2年前我觉得反馈集中在辅导开始的阶段,而书中“主动倾听是一种简单的反馈形式”使我更深入理解倾听和反馈的关系,不管是倾听、反馈还是发问,都是在不断运用和探索的过程中螺旋上升,最终帮助我们找到解决方案。

1、评估式反馈

如果你正在为年终谈话或者与员工的谈话而头疼,那么我们先聊聊评估式反馈。

不管是评估者还是被评估者,都努力寻求有据可依且考虑周全的反馈,我们也希望在年底的谈话中有双方的相互反馈。 对员工的反馈: 让员工认识到,对他们工作绩效和个人做出评估不是一种威胁,而是一种帮助时,他们就不会产生怨恨的心理,或者即使有也很快能消退。 对领导的反馈: 上级的管理行为对下属的绩效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员工要能说出自己体会到的、上级行为对自己的影响及希望他能改变的方式。

大部分人在进行评估式反馈时,会忽视对领导的反馈。至少目前我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少,即使对领导有不满,也只是私底下抱怨一两句。现在自己做管理也仅有一两次问了下属对我的感知和评估反馈,同时得到的信息也比较少。 双向的评估式反馈能减少我们与上下级的误解,也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作为上级更要获取下属的评估式反馈。

2、正反馈(认可式反馈)——少点批评,多一些肯定

工作心理学有一条定论:自身感觉良好的人工作表现也会很好,并有进一步做好工作的积极性。对员工给予他们应得的认可能增强他们完成今日任务的义务感,受到激励而“全力以赴”。认可带来成就感,这些成就感是保持对工作的良好感觉,也是取得最佳工作效果的基础。

对于这点我感触较大,上个月再次看了《一分钟经理人》,这本书虽易读,然而真正做到却有一定难度。一分钟表扬的运用让我尝到了甜头,之前对一个下属总有种望子成龙、早日成才的期待,对于她的工作结果总觉得差了一点,所以很少给予表扬。我看重事,工作目标感强,执行力高,几乎每一项工作都会全力以赴去完成。当刚上管理时,会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下属,希望他们都能像我一样。最可笑的是,我曾经还对她说“我不善于表达情感,工作上也不会经常表扬人,所以你不要总是希望我能表扬你。”现在想想真的觉得自己挺没人情味的,对她一直吝啬表扬,表扬这件简单而又能产生积极效果的事情,我真心做得不多。在自我反思后,心态变得更加平和、不再咄咄逼人地追求最好,多关注她的优势并分配适合她优势的工作,目前自我感觉好了很多,当我我问她对我的感受时,她居然说我温柔了很多。

3、批评式反馈(提升性反馈)——更正具体行为

如果不加考虑、草率地批评员工容易对员工造成精神伤害。 在进行批评式反馈前,我们可以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这种情况一定要提出批评吗?如果不批评,会带到严重后果吗?

2、是否应由我提出批评?

3、我能确定谈话的时间、地点吗?

4、我是否能努力避免批评谈话中常犯的错误?

这个问题清单对我来说很有帮助,之前在进行批评式反馈前并未有一些衡量,完全是看自我感知和心情。参考这个问题清单,如果这些问题都是“是”,那么进行批评式反馈吧。批评式反馈包含三个部分:

第一步给出反馈时是对事不对人的,以有证可循的具体情境开始描述,抓住精髓、避免含糊/笼统。第二步在表达感受时,开诚布公谈到这件事的内心感受,让他觉得你也是一个普通人。第三步提出期望,解释现在的批评有利于将来的进步,帮助员工展望未来为后续的行动计划搭建基础。

最后,看看批评式谈话过程设计:

以积极的方式开始谈话→陈述事实→听取员工意见(对这个事实达成共识)→讨论遭到批评的原因和后果(双方都需要承担责任)→与员工对未来应有的表现达成一致→积极地结束谈话

最近在学习拆书,以下是关于阅读后的A2,也期待大家的指导和监督:

1、2月优化潜力股《倾听》《反馈》的课件,可以合二为一,更多地加入课堂练习。

2、2月9日前,请亲人、朋友和同事对我进行性格特点的评价,发现自己的盲区。

3、18年每季度进行一次双向的评估式反馈。

我是豌豆姐姐,一个持续学习的培训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