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8-03-07
我个人并不认为胡宗宪被历史遗忘了,包括徐渭、俞大猷等。在明史研究中,胡宗宪总督东南五省击溃倭寇是个研究重点。题主可能是想说胡宗宪在民间的名声不像戚继光那样大。这也确实。嘉靖年间东南抗倭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民族英雄。知名度最高的当属戚继光莫属。其他很多人(比如胡宗宪、徐渭、俞大猷等)在民间名气都不大,但在当时却是显赫一时。一个人能够被后民间记载(传颂或者唾骂),除了要在当时做出大事之外,还必须要有文人的文学创作。也就是说,胡宗宪在民间的名声不大,还是因为读书人并不待见他。即便他曾经创立过不世之功。读书人不喜欢胡宗宪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胡宗宪投靠严党,政治背景不好。胡宗宪出任东南五省总督的时候,内阁首辅正是大奸臣严嵩。严党的乱政行为早已经被科道御史所唾弃,但是嘉靖皇帝宠信严嵩,所以天下文人是敢怒不敢言。胡宗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抗击东南沿海倭寇,只有投靠严党。因为必须确保后方稳定,才能够集中力量对抗前线。胡宗宪在今天之所以还有正面评价,主要原因就是他虽然投靠严党,但是并没有做什么坏事。而是利用严党的关系全力解决倭寇问题。但是胡宗宪的行为在当时并不为很多人理解。更不利的是,严党在胡宗宪抗倭结束之前就被徐阶瓦解。严世蕃伏诛,严嵩削职为民,胡宗宪也受到了牵连。所以胡宗宪最后的结局并不好。对于后世文人来讲,尽管胡宗宪抗倭有功,但是他投靠严党,政治立场不好。作为胡宗宪本人来讲,当时投靠严党的决定也是迫不得已。在这种情况下,胡宗宪的抗倭之功就被大大削弱了。他至今还能有一个较为正面的评价,已属不易。
第二,戚继光威名远播。与胡宗宪相比,戚继光最终的结局也并不好,不好的原因也是因为政治立场的问题。在嘉靖年间东南抗倭期间,胡宗宪是戚继光的顶头上司。戚继光自身具有较强的军事才能,戚家军也是抗倭劲旅,威名远播。这也离不开胡宗宪的支持。但是戚继光当时不需要找政治靠山,所以戚继光与严党并无牵连。东南倭患解决之后,张居正入阁,并且于万历元年出任内阁首辅直至万历十年。戚继光也由此找到了张居正作为自己的政治靠山,并且在张居正的支持下,戚家军从东南沿海调防至北部边境,戚继光本人出任蓟州总兵,抗击蒙古人,北部边境安宁长达十余年。在蓟州总兵任职期间,还注重年轻军官的培养,例如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李如柏等。万历二十五年,李如松出兵朝鲜击败日本大名丰臣秀吉,就是用的戚继光所传下的战术战法。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而后遭到万历皇帝清算。戚继光也因此受到牵连,晚年结局并不好,于万历十六年辞世。后来天启皇帝为张居正平反,戚继光的功绩也因此没有收到影响。
胡宗宪作为戚继光的提拔者和顶头上司,自然是有功之人。但是戚继光名气太大,其他人的名声就显得相形见绌了。这里面甚至包括东南第一军师、大明四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在民间的知名度也不如戚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