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小学语文中童话教学怎么写啊30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9-24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反思
摘 要:童话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往由于没有去全力理解儿童,忽视了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使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和表演化两种倾向.小学语文教学功利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受语文工具观的影响,将童话教学作为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的手段;二是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表演化就是不根据童话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而是为形式而形式,为表演而表演.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反思
童话是一种从童年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叙述童年的生活场景(或模拟儿童生活场景) ,表达童年的特殊感受和体验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具有神奇性,幻想性,叙事性及儿童性等特征.表达童心世界的天真,稚拙,勇敢,奋发向上,生气勃勃的原始生命之美为其精神本质.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常常会为那些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所打动,被作品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对种种如梦如幻的生活场景心向往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尽情地渲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活跃的想象力,获得如游戏般的快乐体验.同时不知不觉中,在他们的内心也建立起了生活的常识,形成了为一般生存和融入社会群体的必要的价值观念,作为方式和情感模式.因此,童话深受儿童喜爱,也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如第九套全国通用教科书就将童话作品主要安排在小学1~3年级,共有十几篇.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意识到了童话的重要性,但在很多时候由于没有去全力理解儿童,没有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因此,在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和表演化两种倾向.追答

随着西方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东渐,人的价值,儿童的价值开始被发现与确立,作家开始关注儿童,创作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有些儿童文学作品被选入到小学语文教材,但一些作品仍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站在成人的立场进行训育,而没有真正深入到儿童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兴趣与需要.童话教学道德教化也是对我国"文以载道"文艺理论无意识继承的结果.在古代,文学创作和学校教育都非常强调道德教化功能.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毛诗序》也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汉代要求文学创作"发乎情,止乎礼义".到宋代的程朱理学更是将道推到至高的地位,认为"文皆从道中流出"(朱熹《朱子语类》) .清代桐城派始祖方苞认为,文章要阐明"义理".古代小学的教材,如《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等的内容也是以道德劝诫为主.这种"重道"的传统通过几千年的承袭还成为我们民族的心理积淀,一直影响到现在.因此,在创作童话作品,对童话作品选编和进行童话教学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教育功能.由于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太急于对作品的教育意义进行提取,儿童文学课就很容易变成德育课,异化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功能.事实上,童话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不只是具有教育功能, 它还具有认识功能与审美功能
[ 2 ].所谓认识功能,就是通过阅读童话作品,可以学到自然和社会知识,如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如果着眼于知识教学,可以教给学生关于青蛙的生长过程知识,即由卵子到蝌蚪再到青蛙的成长阶段.但这也并不是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而是常识课程的任务.因此,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一样,只能是儿童文学教育的次要功能.我们在儿童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其基本的,主要的功能———审美功能.通过儿童文学教学,使学生获得美的体验,生命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
二 形式表演化童话作品一般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许多教师在教授童话作品时,喜欢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实践证明,如果使用恰当,这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有助于他们理解其中的形象.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 3 ]将童话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可算得上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它能有效地弥补课文内容,向课外拓展和延伸,是课文内容的补充,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滥用表演的现象,他们只追求表面的热闹与好看,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中,表演只是做给旁人观看的.在还没有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情况下,就急于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有的表演许多学生参加,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表演得热热闹闹;还有的教学中,让每个学习小组轮番上台表演,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学生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记住台词,思考小动物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并加入自己的想象练习表演,然后组织学生表演,让学生扮演小蝌蚪,鸭妈妈,小鸭子,青蛙,大鱼,大乌龟,大白鹅.表演化还有一种表现:一些教师将童话作品制成多媒体课件完完全全搬到屏幕上,声,光,色,形样样精美,颇为热闹与好看,但整个课堂缺乏一种内在的审美精神,缺乏与学生深度的心灵交流,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童话教学中,应根据童话作品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不能为形式而形式,为表演而表演.
参考文献:
[ 1 ] 王荣生.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 ].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 2 ] 吴中杰. 文艺学导论[M ].小学语文教学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Z].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