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5
道理你都懂,就是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你的认知还未觉醒

你有没有发现读了很多书,到自己要写点什么时,却写不出来?

你有没有发现报了很多培训班,到自己要运用某一部分知识时,效果却差强人意?

你有没有发现在每年进行年终终结时,才发现自己的年初的计划和目标,相差甚远?

生活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事与愿相违呢?

有句话:从“知道”到“做到”中间隔着大平洋,那么真正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周岭的《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这本书中寻找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周岭是自媒体人,心智探索者。此书源于他看到自己身边的好朋友生活发生了巨变后,开始对自己的过往人生进行反思和探索。

书中提到,我们越使劲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越来越焦虑,来自于我们还未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

《认知觉醒》作者先从内部自己出发,先摆脱焦虑,再从外部世界,借力前行两者相结合,内观包括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外部包括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情绪力,等具体能力的使用策略(包括早起、冥想、阅读、写作、运动等必备的养成)上都有相对独到的原理呈现和具体可行的方法和路径,帮你彻底走出焦虑与迷茫,拥有清醒的认知、清楚的目标、清晰的路径、清爽的情绪。

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情绪力这7个底层概念,等思维规律,你将真正看清自己;通过"深度学习、刻意练习、关联、反馈  ”等事物规律,你将洞悉如何真正成事。

在我看来,要想实现认知觉醒,重点需要走好三步:重新认知自己、元认知越清晰,行动力越坚定、从“知道”和“做到”之间,需要启动力。

人类有三重大脑:理智脑、情绪脑和本能脑。

理智脑:源于灵长动物时代,主观认知。

情绪脑:源于哺乳动物时代,主观情绪。

本能脑:源于爬行动物时代,主观本能。

本能脑和情绪脑无论是从出现的时间,发展的成熟程度还是占据人脑神经元的数量来看,都远远超过理性脑,另外本能脑和情绪脑还管着潜意识和生理系统。种种迹象表明,理性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这就造成了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

这样的大脑构造总会导致我们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别想要,但就是要不到”的怪圈。

难道我们真的不具备改变自己的潜力吗?不是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关键在于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愿意改变的内在动力以及正确的方法途径。毕竟改变自己的习惯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为什么我们总是陷入怠惰、懒散、空虚的情绪中呢?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因为我们的大脑处在于模糊的状态。

模糊,是人生的困扰之源。因为这种模糊让人心生迷茫和恐惧,而迷茫和恐惧又使得我们的认知、情绪和行动遭遇各种困扰,继续影响人生的走向。

”凭感觉“被称为顶级的方法,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感知真正适合自己并需要的东西,让自己处于学习的“拉伸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当我们处在舒适区里面的时候,我们为人处世就会非常舒适,因为熟练,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到的是:简单、枯燥、无聊。

一旦事情的难度超出舒适区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压力,困难,就会产生焦虑和不安。当我们这个事情的难度远超出我们的能力时,我们可能会出现自我否定,更甚至觉得人生无望。

走出舒适区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但难度太大并不能让你成长,拉伸区才是让你成长最好的方式。

为什么人人都有反思能力,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却如此之大呢?

因为元认知能力也是有层级的,在人人都有元认知能力的世界里,唯有拥有更高层级的元认知的人才能胜出。

高级的元认知——时刻帮你从高处、深处、远处看待现在的自己,让自己保持清醒、不迷茫、保持动力、不懈怠、保持平和、不冲动,让你将注意力放在原来的目标上,去聚焦、去成长。

书中提到:一切都只知道个大概,这个对提升行动力来说,是很致命的。

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如果我们没有为任务设立清晰的目标,那我们就没办法找到重要的事情。

因此,我们需要拥有清晰力,清晰力才是行动力,就是把目标细致化、具体化,因为行动力是需要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建立清晰力就是写下来。

第一步:找一本普通的纸面抄,将纸面对折

第二步:写下当天的所有事情,并排上序号

第三步:收集信息,写下日程的具体时间段

第四步:将实际与预设进行对比,找出可优化的部分。

不管你处在什么状态下,只要拿出笔和纸,写下目标、写下时间、你的元认知能力就能迅速提升,你就会动力满满。

当我们的思维和所获取的知识进行反思时,其实都在使用元认知。元认知越清晰的人,他在工作或者学习时都能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思考,反思、校正、修订。

然而,很多人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但是只会停留在想的层面上。

作者为什么说要用笔写下来,比如读完一本书,先问自己,这本书让你印象最深的触动点是什么?抓住这个触动点,去关联、去实践、去改变,就会有收获。

再比如生活中,在浏览社交平台或者朋友圈的时候,看到的记录下来当时的所感所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多去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现在该如何改变,未来会有什么期待。

自我改变,自我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需要经过时间历练的积累。曾经我以为读书写书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直到有一天看了土豆老师的一篇写书评拆解文章,我发现阅读的乐趣,不仅仅是看书,还可以提升写作水平,把书中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现在开始写书评,尽管目前写作的水平不高,但我相信未来自己的写作水平会越写越好的。

专注力

“做A想B”,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日常状态,其实这种分心走神模式对我们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生命质量变差,因为分心走神的时候,要么沉浸过去,要么担忧未来,或者幻想不可能实现的情况,它会让我们生活在任何可能里,唯独不让我们活在当下。

改善的方法,让感受回归行动,也就是说要让身体感受当下,吃饭的时候感受每一口饭的香甜,睡觉的时候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松弛,把感受收回来,让注意力回归当下,专注力必然提高。

比如每天10分钟冥想,通过有意识的觉察自己的想法,让自己专注下来。能够有效的提高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让我们更专注的学习和工作。

刻意练习

除了大量的刻意练习,还需要及时持续的正面反馈。有的人失败一两次就不敢在继续了,有的经过大量刻意练习,不断得到正面的反馈,让情绪和本能尝到甜头,才会越来越接近成功。

所以,大量的刻意练习和及时持续的正面反馈,才能让“知道”和“做到”形成闭环。

希望和耐心都藏在你的刻意练习里,藏在不断强化的神经元关联里,无论你是否喜欢这件事,只要持续练习,你肯定会一天比一天做得好,总有一天,你会真正体验到那种“做到”的快感。

保持思考与反馈

你发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生活被各种“打卡”约束着:英语打卡、写作打卡、跑步打卡。对这些要打卡的活动,你是否感觉到压力,是否半途而废,是否匆匆应付?

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些打卡是否真的让你达到了目的?我相信大部分是没有的。反馈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有输入有输出有反馈有思考,才能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才叫做自我成长

如果你觉得别人讲的道理有理有据,而自己暂时无法反驳,碰巧自己又非常想做这件事,那就相信他们说的对的,然后笃定地行动。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

当你重新认识了自己,找到正确的自我提升方法,不断突破舒适区,不断输入和输出,不断扩大自己的认知体系,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原来这么美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