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3红尘之殇——李煜的娥皇与女英(3)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一.

大周后病重,身为亲妹妹的女英来到宫中探望。

李煜亲自接见,不想,几年前还是一脸童稚的小女孩,转眼已变成了绚丽夺目、娇艳欲滴的仙女。

看着庭下年仅十四岁的天真美少女,十年前初见娥皇的悸动在心中弥散,李煜的心莫名的欢喜起来。

在一种下意识的私心指引下, 李煜并没有立刻让女英去见姐姐,反而把她单独安置一处。

每日看过娥皇回来后,李煜就陪着女英饮酒赏乐、嬉戏玩耍。

看着身为皇帝的年轻姐夫如此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又气宇不凡,风度翩翩,未脱稚气、情窦初开的女英很快便迷上了他。

因缘相凑、风云际会,前世的讯息令他们一见如故,难舍难分。

李煜仍然深爱大周后,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女英的一往情深。

他时常自责不安,觉得愧对大周后,但一见到我见犹怜的女英便又不自觉的沦陷。

而女英又何尝不惶恐内疚!本来是来探视病重的姐姐,却先抢了她的丈夫。

她深感罪恶,却又不能自拔。

二.

终有一日,女英放心不下姐姐的身体,便来到大周后的寝宫探望。

听闻妹妹到来,虚弱的大周后难得有了一丝笑意。她问妹妹是何时入宫的?

女英到底只是个十四岁的孩子,不假思索的回答说已经来了几天了。

话一出口,女英马上意识到闯祸了,她的脸一红,迅速把头低了下去。

而一旁心虚的李煜也被这猝不及防的意外惊呆了!

大周后是何等聪明之人,二人的表现令真相不言自明。

她以为爱她入骨的李煜,和被她视若孩子的小妹,竟然在几天的时间里就双双背叛了她!

十年的爱情抵不过一晌偷欢。

她怎能不恨?!

但大周后始终是一个有风度的高贵女人,她什么都没有说,只是把脸转过去,至死没有再看他们。

她用这种无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鄙视,以及,她的不原谅。

她的身心都已破碎,失去了求生的欲望,唯一的牵挂就是心爱的儿子。

他才只有四岁,就要失去妈妈的庇护了,将来还会有谁象自己这般疼爱他?

只有想到这些,她痛到麻木的心才有些许的知觉,这是她还能勉强支撑的唯一动力。

直到此时,她才觉得,以往二十九年幸福的光阴好似只是转瞬之间,而当下的痛苦则漫长得没有尽头。

  三.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当人运气正盛时,做什么都顺利,就象大周后的前半生。

但今生的福份用尽就只剩下灾难了。

所以,中国人讲命,更讲运。运气没有时,人生的一切都是下坡路。

耗尽大周后最后一丝生机的,是她心爱幼子的夭折。病榻上的大周后断了最后一丝念想,万念俱灰,只求速死。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大周后依然淡定如常,吩咐宫女伺候沐浴更衣,然后口含珠玉,瞑目而逝。

谁也不知道她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是什么,有多少的委屈和不甘?!

大周后十九岁嫁给李煜,过了十年幸福的日子,二十九岁时怀着一颗破碎的心郁郁离世。

每一个轮回中的生命在一生结束时都有那么多的不平、不舍、愤怒或者委屈。

那碗孟婆汤,抹去了所有的过往。

每个人,都是失忆者。

我们在接受幸福和快乐的时候觉得理所当然,而对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和挫折则愤愤不平。

却不知这世间的理,其实最简单不过,无非是因果循环、得失相抵,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四.

大周后去世之后,李煜深为悲痛,在葬礼上“哀苦骨立,杖而后起”,并作了数千字的悼文,自称鳏夫煜。

谁也不能否认李煜对大周后的深情,就如同当年唐玄宗独宠杨贵妃一样。

是的,历史经常是重复的,而且有迹可循。

唐玄宗李隆基也是一个多才又多情的皇帝,对音律和书法尤其精通。杨玉环也不光有花容月貌,歌舞乐器也是一流。

两人既志趣相投,又有夙世渊源,因而一见如故,演出了一场大唐虐恋。

辗转数百年,大唐气数已尽,两人又演一出末世风流。

而物各有主,那消失数载的《霓裳羽衣曲》又神奇的回到两人手中。

大周后再续旧曲,奇怪的是,大周后这样的音律高手却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把曲终的和缓改成了狷急,却正应了日后的结局。

可世间哪有偶然的事呢?一切都是因果。

每个生命都被安排了剧本,你能猜到开头,却永远猜不到结尾。因此得意时不轻狂,落寞时不绝望,入戏时才不会那般痴迷。

     五.

时光漫如流水,淘去了悲伤,也裉色了深情。

大周后去世后第四年,李煜迎娶了女英。妹妹代替姐姐成了皇后,史称小周后。

这一年,小周后十九岁,正是当年大周后嫁给李煜的年纪。

小周后才艺稍逊姐姐,但美貌与品位则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小周后偏爱绿色,每每身着青碧色的衣服,宛若仙子,飘然出尘,惹得众宫女纷纷效仿,也经常动手染布做绿装。

一个宫女还发现用露水染娟,颜色会更加青碧、鲜艳,从此以后,宫中就以露水染碧,称之为“天水碧”。

李煜与小周后也重复了与大周后在一起的日子,日日笙歌,夜夜欢笑,在醉中梦死中迎来江南帝国的末日。

很多人在谈到李煜的时候,会下意识认为他是一个只会享乐、无能祸国的昏君,事实上并非如此。

李煜虽然对做皇帝兴趣不大,也没有展现出治世的才能,骨子里的文人气质让他既没有开疆拓土的野心,也没有面对亡国危机励精图志的打算。

但只想守业的李煜,他治下的江南也算得上政治清明,百姓安乐。

只要能偏安一隅,过着有诗有酒有美女的生活就足矣。

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自陈桥兵变夺了后周的天下,宋太祖赵匡胤便一路南征北战、大张版图,早就觊觎那山河如画、丰衣足食的江南宝地了。

铁打的江山流水的朝代。大唐的辉煌已成历史,繁盛的宋国已在中原崛起。

李煜与小周后的命运正如江南的气数,到了破败与灭亡的分界。

而如果没有发生那诡异的”烛影斧声”,李煜与小周后的命运会不会改写呢?

(未完待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