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05-31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名人名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名言,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度总结了生活当中最宝贵的经验,并以最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让人一看便知,瞬间醒悟。
或许正因为如此,历代以来的圣贤或大德,才有各种家训,供子孙后代参考或引以为戒,最终达到“齐家”的根本目的。
所以,所谓的名人名言,真正的出处不过是一种家训或师训,如《论语》,事实上,就是中国最大的师训,这本师训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生前言行的合集。无独有偶,古印度圣贤释迦牟尼的言行也被弟子们记录成经,即佛经,供后世的佛弟子依照修行。西方的圣贤苏格位底,其言行也是通过自己的学生柏拉图重新诠释,才被后人所知。
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名人名言的本质,其实也是一种教化,一种圣贤对于后人的教化,如《论语》当中,孔子曾说:
“君子色而不淫,发乎情,止乎礼”
他老人家认为,食色性也,就算是君子也不例外,也就是说,是人都难免好色,古来圣贤同样无法免俗,只是对于君子而言,好色更讲究雅俗之分,注重原则与尺度罢了,换句话说,君子也是人,也具有好色这种习惯或需求,只是相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知道用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给“好色”这一行为泛滥到不顾“礼仪”的程度,即让“好色”止乎礼这个层面。
因此,所谓的色而不淫,至少包含有以三个意思,即:
一、好色属于人的本性,并不是什么罪恶
孔子讲“色而不淫”,其实并不否认“好色”是人的本性或天性,也就是说,无论你是君子、圣贤或小人,都有“好色”这一需求,换句话说,只是你是正常人,就会有“好色”这种冲动,好色本身并不因为你的身份而有所改变。
进一步地说,“好色”本身并不是罪恶,真正有罪恶的是人心,而不是“好色”本身,这个道理古人几千年之前就已经总结出来了。
更何况“好色”,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爱美,即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好色”,对于很多人来说,本无可厚非。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如果人们都不追求美好的事物,或是都不再讲究美感,甚至女人都不化妆,那么,难道这个世界就会变得美好吗?
答案当然不是。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好色本身并没有任何罪恶感。
二、好色的尺度:不淫
所谓的淫,指的是过度,“不淫”强调的是不过度。
因此,好色本身并无好坏,其它事情也是一样的道理,一旦过度,就很容易变质。
所以,古人认为“好色”,尽管不值得倡导,但也不该违背本性去人为的压抑,而是应该掌握一个度,这个度就是“不淫”。
因为“好色”一旦过度,不仅会影响自己,而且也会损害到他人的利益,更何况,欲望如果无法控制,只会引来更大的欲望,最终不可收拾。
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控制尺度,即“不淫”,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节制“好色”的手段:礼
众所周知,儒家讲究礼,即以礼来修身、齐家、治国,甚至平天下。
孔子之所以说:止乎礼,强调的是君子需要通“礼仪”来节制各种欲望,以达到修身的目的,也就是说,君子好色,并不是不允许,而是需要符合世人能够接受的礼仪,不能超过礼的范畴。
因此,礼,事实上,就是节制“好色”的一种手段。
所以,孔子说的“君子色而不淫”这句话,至少包含有以上三层意思,当然,也是君子好色的尺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