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地、得在古汉语中分别怎么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3-25

这三个结构助词口语中都读“de”,但是用法不同。概括地说:

1、定语后面用“的”,如:良好的习惯、一望无边的平原。 

2、状语后面用“地”,如:刻苦地训练、平平安安地回家。 

3、补语前面用“得”,如:做得完、洗得干干净净。

汉字解析:

1、的

[ de ]:定语与后面的名词是修饰关系;定语与后边的名词是所属关系,旧时也写作“底”;用在词或词组后,组成“的”字结构,表示人或事物;用字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常跟“是”相应。

[ dì ]:箭靶的中心。

[ dí ]:真实,实在。

[ dī ]:(外)“的士”(出租车)的省称。

组词有的士、有的、小的、伍的、的确、的证、的当、的论、目的、端的、破的、鹄的、中的、标的、的卢等。

2、得

[ dé ]:获取,接受;适合;满意;完成,实现;可以,许可;口语词,表禁止或同意。

[ de ]:用在动词后表可能;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连接补语,表示效果或程度。

[ děi ]:必须,须要;极舒服,极适意。

组词有总得、非得、得亏、必得、得力、心得、得到、取得、值得、获得、舍得、记得等。

3、地

[ dì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地球表面的土壤;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底子。

[ de ]: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

组词有轻地、声地、轻轻、林地、平地、地热、地洞、菜地、地方、耕地等。

扩展资料:

一、词语解析

1、目的

拼音:mù dì

释义:通常是指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借助意识,观念的中介作用,预先设想的行为目标和结果。

2、总得

拼音:zǒng děi

释义:必须。谓有其必要。

3、获得

拼音:huò dé

释义:是一个动词,有得到,取得;捕得;捉到或可作为教育心理学名词等含义。

4、耕地

拼音:gēng dì

释义:用犁或耙翻地,准备播种。

5、轻地

拼音:qīng dì

释义:意指进入敌人的领地较浅的地区。

二、结构特点

1、“的”的结构特点是必须和它前面的词构成一种固有的“的字结构”形式来修饰、限制和说明后面的名词或代词,使前后构成一种“定名关系”。此时,“的”即为定语的标志,应读de。如:刚刚建成的这所学校就是残疾人培训学校。

2、“地”的结构特点也必须和它前面的词和词组构成一种特有形式来为它后面的动词服务,构成“状动关系”。如:他认认真真地写,此处的“地”便为状语的标志,应读de。

3、“得”为结构助词时,必须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带着它后面的词语为其前的动词或形容词服务,即作动形谓语的补语。如:看得清清楚楚;白得刺眼。此处的“得”便为补语的标志,应读de。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

第2个回答  2024-03-26
作为助词,“的、地、得”只出现在现代汉语中,都读轻声“de”。
古汉语没有这类助词。举例说明:
1、“的”。现代汉语连接定语与中心词,如:“你的老师”,古汉语或用“之”,“汝之师”,或不用助词,“汝师”。
2、“地”。现代汉语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如:“仔细地阅读”,古汉语不用助词,“细读”。
3、“得”。现代汉语连接动词和形容词的补语,表示动作结果或形容词的程度,如:“吃得很饱”、“好得很”。文言文极少用补语,一般将结果或程度放在前面,如“饱食”、“极善”。即使不倒装,也不需要助词“得”,如“善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