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奇的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8

1. 文言文带(其)

一、“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或与其他词语构成主谓短语作该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如: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④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①句,“其”作“乃华山之阳”的主语,相当于“它”,代指“华山洞”.②句,“其”与“为文”构成主谓短语,相当于“它”,代指“仆碑”.③句,两个“其”分别作分句主语,前一个相当于“它”,代指上文的“山洞”;第二个“其”相当于“他们”,代指上文的“游人”.④句,“其”与“求思”构成主谓词组,相当于“他们”,代指“古之人.二、“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他们的”).如:①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②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上述五句中的“其”,都可译成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①句,“其下”指山的下面.②句,“其文”指“仆碑上的文字”.③句,“其左右”指“山洞的两旁”.④句,“其深”指“山洞的深处”.⑤句,“其传”指“古书的传说(文字)”.三、“其”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自己)”、“我们”或“我的(我们的)”.如: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①句,“其”指代上文的“余与四人”,只能译成“我们”.②句,“其”指的是“我(自己)”.四、“其”作指示代词,可以指代个别的人或事物,也可指代多数,一般都是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①句,“其址”指那个地方,“其后”指从那以后.②句,“其院”指那个禅院.③句,“其好游者”指那些爱好游赏的人.④句,“其欲出者”指那个要求出来的人.五、“其”作副词,放在句首,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示反诘的语气,可译为 “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其”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岂”,可译为“难道”.六、“其”作助词,用来凑足音节,舒缓语气.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其”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可不翻译;“既其出”可译为“出洞以后”.“其”字除了上述本文的用法外,另外还有一些用法,下面补充说明:(一)“其”活用作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如: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该句译为:我认为太后替长安君考虑的短近了,所以认为你的疼爱(长安君)不如(疼爱)燕后.“其”作第二人称代词来解.(二)“其”表示特指若干中的一个,有“其中”的意思.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该句译为: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干脆走开了,其中的另一只狼像狗似地坐在(屠夫)面前.“其”作“其中”来解.(三)“其”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还可以表示疑问、测度、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还是”、“可要”等.如: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④吾其还也. (《崤之战》) ①句,“其”用在“如……何”的前面,有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可译为“又”.②句,“其”表示测度的委婉语气,可译成“大概”、“或许”.③句,“其”表示告诫、期望的语气,可译为“可要”.④句,“其”表示商量的语气,可译为“还是”.(四)“其”作副词,表时间,有“将”、“将要”的意思.如: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经·七月》) 该句译为:赶紧修理好房子,将要开始播种各种谷物了.“其”解释为“将要”.(五)“其”作连词,表假设,做“假如”、“如果”来解;表选择,做“是……还是”来解.如:①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狱中杂记》) ②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 ①句大意是:如果遇到执行凌迟这种刑罚,刽子手便对犯人说:“你依我,给我若干钱,我就先刺心,叫你一下子便死;不然的话,我把你四肢剐尽,你心一下子死不了,叫你受罪.“其”相当于“如果”.②句意思是:你认为秦国是将要救韩国,还是不救呢?“其”相当于“是……还是”.。

2. 文言文奇是什么意思

奇在文言文中可表示奇异、以……为奇、奇谋、单数等意思。

一、奇读音为 qí 时:

①<;形>;奇异;不同寻常。《游褒禅山记》:“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译文: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又】不常用的;罕见的。《活板》:“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译文: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

②<;动>;以……为奇;惊异。《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译文: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 *** 。

③<;形>;佳;好。《孔雀东南飞》:“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译文:今天如果违背了他的情义,这门婚事就大不吉利。

④<;名>;奇观;胜境;佳境。《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⑤<;名>;奇谋;奇计。

二、奇读音为 jī 时:

①<;形>;单;单数的。《资治通鉴·唐敬宗宝历二年》:“每奇日,未尝不视朝。”

译文:每个单日都没有不去上早朝的。

②<;形>;(运气、命运)不好;不顺。

③<;名>;零数;零头。《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译文: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扩展资料

奇,表示骑行者吆喝催马。造字本义:动词,骑马代步。胡人以骑马代步,在古代的中原人看来,那是不可思议的交通方式,并从“奇”引申出“特别、不可思议”的含义。

文言版《说文解字》:奇,异也。一曰不耦。从大,从可。

白话版《说文解字》:奇,特异。另一种说法认为,“奇”是数字不成偶数。字形采用“大、可”会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奇

3. 孙叔敖杀两头蛇文言文以及其翻译

九年义务教学版:孙叔敖为婴儿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文言文版:孙叔敖,楚之令尹也,治国有功,楚人誉之.其幼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吾闻之: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尔有阴德,神必佑之,毋忧.”编辑本段译文九年义务教学版孙叔敖小的时候,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长有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他哭着回家.他的母亲问他哭的原因.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它,害怕离开母亲死去.”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他的母亲说:“我听说积了阴德的人,上天会给他福气的,你不会死的.”等到孙叔敖大了以后,做到了楚国的国相,他还没开始治国,但是国人就已经相信他是一个仁义的人了.文言文版孙叔敖是楚国的国相,治理国家有所功劳,楚国的人都赞誉他.他小时候,曾经出门游玩,看见一条两头蛇,就杀了它.回家后哭了.他的母亲问他哭的原因.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会死,刚刚我看见了它,我恐怕要离开母亲而死了.”母亲问:“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又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母亲说:“你做好事积了阴德,神一定会保佑你的,不要担心.”编辑本段注释1、尝:曾经.孙叔敖2、为:是.3、婴儿:孩童,儿童.4、两头蛇:长有两个脑袋的蛇.5、泣:流泪.6、故:缘故,原因.7、对:回答.8、向:以前,先前.这里是“刚才”的意思.9、之:代词,两头蛇.10、恐:害怕.11、去:离开.12、安:疑问代词,哪里.13、安在:在哪儿?14、阴德:暗中做有益于别人的事.15、报:报答.16、令尹:楚国的国相称“令尹”.楚国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17、对:回答.18、故:缘故,原因.19、毋:(wú)不要.20、治:治理.21、闻:听说,听见.22、及:等到23、治:管理,这里指治理国家24、誉:赞美,称赞。

4. 文言文中带“其”的句子及翻译有哪些

1、代词。他们;她们;它们 。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2、副词。 也许;大概。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

3、表示祈使。当,可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将,将要 。今殷其沦丧。——《书·微子》

5、表示诘问。通“岂”,难道。其为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6、极,甚 。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韩非子·初见秦》

1、连词。

(1) 如果,假设

其或未能处置,即且给公验。——唐·封演《封氏闻见记》

(2) 或许;大概

我中国前途,其有望乎?——《负曝闲谈》

(3) 又如:其诸(或者);其者(或者)

(4) 还是。表选择。

其真无马耶。——唐·韩愈《杂说》

(5) 又

其真不知马耶。

其亦足乐乎。——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2、助词。

(1) 用作语助。

(2) 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

(3)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

(4) 又。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5. 英语翻译文言文《火井》的全文翻译开头“西川有火井

原文 西川有火井,事甚奇.其井居然冷水,绝无火气,但以长竹剥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启竹而视之,绝无半点焦炎意.未见火形,而用火神,此世间大奇事也!译文 我国四川有一口火井,事情非常奇怪.那口井的水居然是冷的,绝对没有火气,不过用剥开的长毛竹,去除竹节,用漆布把竹管的缝包好,一头插入井底,另一头的上面弯曲连接,把口紧对锅底,在锅里倒入盐水,只见火光熊熊,水立即就烧开了.打开毛竹查看它,竹管内绝没有半点烧焦的样子.没有看见火花,却能用天然气燃烧,这真是世界上少见的奇怪事情。

6. 文言文翻译,怀,去,辞,奇

一:怀这个字的具体解释:字义 1、同本义[think of;miss;yearn for] 怀,思念也。

――《说文》嗟我怀人。――《诗·周南·卷耳》维以不永怀。

有女怀人。――《诗·召南·野有死麕》惟佳人之独怀兮。

――《楚辞·悲回风》怀良辰以孤往。――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久行怀思。

――《后汉书·列女传》而不怀仁。――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去国怀乡。

(国,国都)――范仲淹《岳阳楼记》眷兹典瑞之贤,永怀仍几之托。——明 钱谦益《袁可立授奉直大夫》又如:怀土(怀恋故乡;安于所处);怀香(怀念女色;风流);怀慕(怀念仰慕);怀乡(思念故乡)2、心里存有;怀藏[keep in mind;cherish] 心怆悢以伤怀。

――《文选·班彪·北征赋》怀瑾握瑜兮。――《楚辞·九章·怀沙》。

注:“在衣为怀,在手为握。”怀怒未发。

――《战国策·魏策》怀信佗傺。――《楚词·屈原·涉江》怀犹豫之计。

――《资治通鉴》尚怀狐疑。怀其璧。

――《史记·廉颇蔺相列传》怀瑾握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佩紫怀黄。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汝姊在吾怀。――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如:怀玉(怀抱美玉。

比喻人具有才德)怀慝(心中怀有不良的意念)怀贰(怀有二心)怀袖(拥抱)怀刺(心怀讽刺)3、包容;包围[surround] 荡荡怀山襄陵。――《书·尧典》传:“怀,包也。”

怀万物。――《淮南子·览冥》又如:怀挟(包藏)怀山(包围山陵)4、孕,怀孕,谓妇女或雌性哺乳动物受精有胎[be pregnant;conceive]如:怀耽(怀担。

都指怀胎)怀了六甲(旧时指女怀孕)怀子(怀孕)怀身(怀孕)5、归向;依恋 [tend to;be reluctant to leave;feel regret at parting] 戎狄怀之。――《国语·晋语》怀与安,实败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又如:怀向(归向;向往);怀附(归向,归附);怀服(内心顺服);怀化(归服向化)6、招致;招徕 [incur;bring about]如:怀诱(犹招引)怀辑(怀集;招来)7、安;安抚 [appease;pacify] 而怀西戎。――《韩非子·五蠹》广德行以怀之。

――汉·桓宽《盐铁论·本议》又如:怀生(安于生计);怀保(安抚保护;抚养);怀远(安抚边远的人);怀抚(安抚)8、胸口;怀抱里 [bosom] 免于父母之怀。――《论语·然后》寘子于怀。

――《诗·小雅·谷风》出其父母怀衽之中。――《韩非子·初见秦》又如:怀黄(怀里揣着金印);怀金(怀揣金印);怀襟(胸襟)9、心意;情意[mind;affection] 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感君区区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逆以前我怀。

聊布往怀。――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予怀怆然。

――宋·姜夔《扬州慢》又如:怀恩(感念恩德)怀寄(寄托心志)怀爱(心中喜爱)10、古地名 [Huai town]在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卅九年,攻怀。――《睡虎地秦墓竹简·编年纪》11、姓。

如:怀素(公元737―799,唐名僧。长沙钱氏,字藏真。

善草书,以狂草出名,继承张旭笔法,世称颠狂素)二:词语释义1.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处。~路。

~国。2. 距离,差别:相~不远。

3. 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年。~冬今春。

4. 除掉,减掉:~掉。~皮。

~势(a. *** ;b.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5. 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他~男主角。

6. 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上~。进~。

7. 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信步走~。8. 汉语四声之一:~声(a.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b.普通话字调中的第四声)。

详细字义折叠动词1.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

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

凵( qū)。本义:离开)2. 同本义 [go away;leave]去,人相违也。

——《说文》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纪侯大去其国。

——《春秋·庄公四年》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谷梁传》武子去所。

——《左传·襄公二十年》不能相去。——《战国策·齐策》乃去。

——唐· 柳宗元《三戒》久而不去。——宋· 欧阳修《归田录》一狼径去。

——《聊斋志异·狼三则》东向驰去。——清· 魏禧《大铁椎传》3. 又如:去离(分离;离开);去任(因故离开职位);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来(离去;往来);去位(离开官位)4. 除去;去掉 [remove;wipe off]去死肌,杀三虫。

——柳宗元《捕蛇者说》明日去。——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俸去书来。

5. 又如:去绝根株(斩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归正(去掉邪恶,归于正道)6. 相距,远离 [be apart from;be at a distance of]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日始出时去人近。

——《列子·汤问》西蜀之去 南海。——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去村四里。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7. 又如:两地相去50里8. 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go]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公然抱茅入竹去。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汝可去应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9. 又如: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

7. 文言文翻译“士奇爱子”

明代宰相杨士奇溺爱其子,致使其走上犯罪道路并被处死的故事,提醒世人,特别是身居高位者,切勿溺爱子女,今天读来仍很发人深思。有时,历史和现实惊人地相似。

杨士奇并非昏庸无能之辈,曾以才能卓越而连侍四帝,并极受器重。史官称他是“玉质金相,通达国体,随事纳约,不诡于正,而意尝近厚,转导监国,保身济主,有大雅之明哲焉”。然而他在家庭教育方面,却表面出昏阍的弱点。士奇“溺爱”的主要表现及应汲取的教训有四,故曰“四戒”。

其一,只信儿子之言,不信别人所说。士奇住京城,下边官吏及出巡者,见到其子的暴横之行,“以实相告,士奇反疑之”,必以子书曰:“某人说汝如此,果然,即改之。”其子杨稷得书,反毁其人曰:“某人在此如此行事,男以乡里故,挠其所行,以此诬之。”用现代话说,就是非但不认帐,却倒打一耙,反咬别人一口。对此,士奇却深信不疑,“自后不信言子恶者”。

其二,不爱闻子之恶,只爱听子之善。对反映其子的话,只爱听好,不爱听坏。既然如此,你官高爵显,权大势大,专拣你爱听的说吧。封建官场历来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于是“有阿附誉子之善者”,士奇“即以实然而喜之”。“由是子之恶不复闻矣”!闹了个什么真话也听不见了。

其三,罪行被揭发,捂不住了,仍不责其子,却拉客观、怨别人。“及被害者连奏其不善之状,朝廷仍不忍之罪。付其状于士奇”。士奇却说:“左右之人非良,助之为不善也。”听——不是我儿子不好,是他身边的人不好,受他们影响才学坏了。情有可原嘛!

其四,虽已逮捕,仍执意包庇,不依法惩处。“时而奏其人命已数十,恶不可言,朝廷不得已,付之司法。时士奇老病不能起,朝廷尤慰安之,恐致忧”。士奇明知其子已贯满盈,罪不容诛,却仍不表态,直到一年多以后,士奇死了,他儿子才得以定罪,被斩首。人心大快,拍手叫好——“乡人予为祭文,数其恶流,天下传诵”。想来,恐怕还有放鞭炮,吃喜面的呢!士奇爱子可谓固执已极,结果却把儿子“爱”死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