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7-21

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课标是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前提

《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目标是指依托一定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以后“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发生交互作用、为达成教学目标所依托和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达成的,教学内容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依托。

以小学四年级下册品社教材(人教版)为例。当教师拿到教材,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个单元,每个单元又分为3—5篇课文,每一课文里又有几个板块,教师大多会按照课文的各板块顺序来教学。教师这节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点?这就需要我们依据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以达到最高效率。

二、教材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首要选择。

教材是根据课标编写的教学用书,它集中大量专家学者之力,是最具有权威价值的教学内容,也是教学内容的核心,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首选,但不是唯一的选择,教师要尊重教材,但不必死守教材。

抓住文本关键,挖掘教学内容。

很多老师认为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历史、地理部分涉及的内容广、话题散、知识点多、散、小、没有体系,没有完整脉络和情节,不知道怎样讲?教学的时候以教材提供的内容为主,见图讲图,见字读字,在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上依然是“教”教材,把教材中的地理、历史当作知识来教,试图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知识。

并按照掌握知识的多少、深浅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地理、历史知识与品德目标的割裂。也就是说,教师没有把握住品德课程标准的精髓。虽然采用了一些花哨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但其精神内核没有改变,教师仍然力求把知识讲得多、全、细,做到面面俱到。

规范完整,生怕有一点知识上的疏漏,同时也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掌握,把地理、历史等知识为品德发展服务的教学目标忘得一干二净。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多彩的民间艺术》第一板块:好听好看的家乡戏剧、曲艺;第二板块:家乡的民间艺术;第三板块:走访家乡艺人;学生不知道该学点什么,邱皮沟小学刘红老师她抓住“在了解民间艺术基础上,培养对民间艺术的热爱”这一基点,挖掘教学内容。

三、尊重学情,让课堂回归真实。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尊重学情,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教师要掌握组织教学内容的要点。

A、教育活动之前【五环节】。

(1)我们知道:《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来自儿童的自身生活。教学前,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儿童的自身生活情况,才能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制定和设计教育活动计划(方案)。有了对儿童的充分了解,也为我们设计具体活动计划(方案)提供了一定的重要依据。教育活动不是一时一刻的事,要制定中长期且科学合理的学年、学期教育活动计划。

(3)教育活动主题要充分考虑它的均衡性、全面性还要考虑到它的连续性和发展性。

(4)为儿童创设富有变化性、发展性的活动环境和能引发儿童探究、活动欲望的条件。

(5)设计具体的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教育活动方案是依据课程标准(主要是内容标准)和儿童需要,设计出来的适用于本班儿童活动的具体规划。

B、教育活动之中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活动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三个原则】

(1)活动性原则。 活动是课程的主要形式。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象调查、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表现、游戏等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学习和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与周围的自然、社会、人和物发生实际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

在以往学科教学中,教师那种重传授、轻体验,重知识、轻活动,重结论、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等倾向一定要克服【应该是不能出现】,确实保证儿童通过积极参与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获得发展,而不是仅仅依靠听教师讲或形式上的活动来学习。

同时,活动要是自主的,而不是教师统领、导演和指挥的。教师主要是通过在活动过程中与儿童的积极互动、参与儿童的活动,给予儿童支持、合作等实现对儿童的引导和指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