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把输液瓶当做取暖神器时期的乡村生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有人把“温暖的被窝”评为世界上最美的10件事之一。现在住惯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享受着冬季集中供暖的人们,感觉这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可是对于我的童年时代,这真是太恰如其分了。试想,外边天寒地冻,北风呼啸,屋里暖意融融,床上铺展着萱萱腾腾的温暖的被窝,多惬意呀,多幸福哇!

我和奶奶在昌黎晒甲坨农村生活的那些年,居住的是建筑年代久远的土坯西厢房。乡谚云:盖房不盖西厢房,冬不暖夏不凉。一到冬天,屋子里似乎四处漏风,从门缝钻风,窗户纸透风,坐在炕上有嗡嗡嘤嘤的耳旁风,合衣躺下又传来偷袭的枕边风。小寒逢腊八,最冷三九天,到了三九天,天冷得滴水成冰。晚上,我迟迟不肯睡觉,因为被子里是凉的,钻冷被窝,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为防止被煤气熏了,睡觉前撤了炉火以后,就算把白天穿的棉衣棉裤都搭脚,被窝也是冰凉冰凉的,凛然地躺进去,到后半夜双脚还没捂过来,甚至一宿也只能当伸不开脚的“团长”。好在,吃了腊八饭,还剩22天半,就过大年了,打春了。

为了能让我有一个睡觉的温暖被窝,奶奶把从秦皇岛父母那里带回来的输液瓶子灌满热水,睡觉前,在被窝里上下来回往复滚动,顿时驱散寒气,暖意盈盈,再用毛巾包裹好以免烫伤皮肤,让我在被窝里用手抱着一个,用脚蹬着一个睡觉。我感觉暖意从前胸到脚底传遍了周身,很快便进入温暖的梦乡。

直到七十年代末我返城回到秦皇岛,居住条件也没有得到多大改善,我居住的还是坐西朝东厢房格局的简易下房。薄屋顶、单坯墙、关不严的旧木窗,严重变形的铁皮门,可以说封闭性很差。一到冬天,就把平时放置在院子里做饭的蜂窝煤炉子搬进屋内,为了防止中煤气,需要支上白铁皮烟筒,取下一块窗玻璃安装风斗,这样可以疏通烟气又可以保存热量,即便如此,在屋子里穿着棉袄棉裤还是冻得瑟瑟发抖。睡前倒进盆里嘘热气的开水,到次日早起就成了冰水混合物。好在有了橡胶材质的暖水袋,炉子就支在屋内,烧一壶热水十分方便,在晚上压炉子以前,将暖水袋灌满热水,放进被窝,暖暖的,软软的,睡觉时不论是抱在怀里,还是踩在脚底下,都格外温暖舒服,颇像现在的暖宝宝。暖水袋,成为那个年代冬季御寒,制造幸福和美梦的神器。

九十年代以后,我家和大多数市民一样,住进了宽敞明亮、装有暖气的楼房,使用暖水袋的日子随之成为了 历史 。人们再也不必忧心冰冷的冬季,再也不必念叨当年民谚“三九四九,被窝抄手”了。我保存至今的暖水袋,也就成了记录那个时代百姓生活的一个 历史 物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