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师招聘考试往年题目 初中科学统考的

不用很全也行 可以讲下大概初中内容占多少 高中内容占多少拜求考过的大虾讲解下 看样卷的就算了,他们说不准的

第1个回答  2013-07-30
你参考一下芙蓉区2011科学招教试卷
(请大家指正与更新新课标+生地试题)
前言: 报名概况:
芙蓉区2011招教公告发布后,短短三天报名人数突破7000人,估计在7150人左右,实际参考人数6253人,主科的比例高达1:100。
考试时间地点:
考试时间安排在2011年4月3日星期日上午10:30—12:10,历时100分钟于马王堆中学。
报名参考概况:
因科目较为陌生,条件限制较为苛刻,如某几科的应届生要求为本科以上学历的。把一师范的学生剔除在外,师大的考生也许看不上小教,外地的信息不灵通,应届报名数只有数人,有来自外省的,本省衡阳师院、湖南师大的,实际参加考试的更少,他们成为了极其幸运的报考者。
应届中本来安排的招聘计划,因未达到1:5的开考比例,所以转移名额进入在职。
在职来源:
在职人员中大多是在省内有编制的老师和沿海回流的民办老师,主力军仍是长沙主城区各校代课的老师,如芙蓉区育英、沙子塘天华、枫树山等;也不乏考上长沙其它各区,也来凑热闹的。
近三年芙蓉区科学试题分析:
考试内容较09年、10年有很大的改观。09年的综合是三道大题,其它就是小学、初中程度的题目。10年稍微考了下新课标,第一道大题是以填空为开篇的,接下来是较为简单的填空题。还有考察名词解释,问答论述题比较多。
2011年芙蓉区的题目:
我认为此次试卷更有区分度,偏向考察物理,选拔物理专业科班任教小学科学。与2010年天心科学试卷思路一样。体现在6道选择题,一道16分的物理大题上。这也是由小学科学内容所占篇幅决定的。各区在试卷出题上异常的统一了思路,可能是招聘进行了三年累积起来的经验,或是各区借鉴交流的结果。对广大考生而言也是一种福音。
生物+地理+新课标+教育学心理学的试题,请参加了考试的同仁补充: 第一大题是选择题。
题量50个,每个一分,总共50分,答案用2B铅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A:以物理开篇,大约6道。运动与力3道、电学3道。
运动与力
(1)求中间瞬时速度
SAB段平均速度为3M/S.SBC段平均速度为6M/S,SAB=SBC,问B点瞬时速度是多少?答:4.5米/秒
(2)受力分析:小车与斜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向左运动一定只受两个力的作用错误。
(3)乘坐电梯向上的加速度为1/3g,问人对电梯的压力。答:4/3g.
电学:
(4)摆动角度30度、45度,使之平衡,求电量之比 Q1:Q2 答案二分之根号三
(5)F=EBL 可以不是闭合回路的一部分错误。
(6) 用电功率最小:L1(3V/3W )L2(3V/6W),一个0—10欧姆的电阻,如何连接,电路消耗功率最小。L1(3V/3W )与电阻并联,然后与L2(3V/6W)串联,总功率最小。答案B
B:接下来三道化学:难度比较大,非专业出身,较难完成。
(7)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8)铁与氧化铁用硝酸溶解,硝酸为250 ML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放出1.12LNO。
问最少多少体积的1 MOL/L的氢氧化钠让铁离子完全沉淀.(从硝酸根离子守恒来回答)
答案:450ML。
(9)热稳定性:硝酸锂、硝酸钠、硝酸镁、硝酸铜。
答案:硝酸锂 从正负离子电负性差值来考察。
(10)发生了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C:生物题:5道左右的(1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千里之提,溃于蚁穴。
(12)不属于鸟类的是蝙蝠(哺乳动物)
(13)解剖花的顺序是: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14)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曲线:呼吸作用是始终进行的。
(15)如果将草履虫和白细胞(具有细胞核)一同放在淡水中,那么 B对
A.两者都死亡B.草履虫存活,白细胞死亡C.两者都存活D.草履虫死亡,白细胞存活
解:草履虫没有细胞壁。但其可以通过伸缩泡排出进入身体的多余水分,使自身不至于被涨破。而白细胞没有这个功能,因此会被涨破。
----------- D:地理题出得很少:
宇宙的宇是指:空间。
"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Universe)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是一切空间和时间的综合。一般理解的宇宙指我们所存在的一个时空连续系统,包括其间的所有物质、能量和事件。宇宙根据大爆炸宇宙模型推算,宇宙年龄大约200亿年。
E:教育学、教育心理学(15道左右)评价主体:
应多元化,包括教师、学生、学校领导、教育管理部门、家长和其他与学校教育有关的社会成员和组织。
人力资本论:
人力资本理论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般而言,以舒尔茨于1960年在美国经济年会上的演说中系统地简述了“人力资本理论”作为人力资本理论诞生的标志。
性格:
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气质:
气质是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心理活动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因而它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表现染上了一层浓厚的色彩。 它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脾气”、“性格”、“性情”等含义相近。
气质与性格的差别:
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且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不易改变的。性格是后天形成的,较易改变。某种气质的人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饰、改变气质。气质的可塑性小,性格的可塑性大。
-------
F:新课标的选择题。课堂上重视科学探究
合作学习的考察了三道题。合作分组的要求:组内同质,组间异质。
G:平时教学常规考察,教材、备课、说课。从水的性质出发编写的教材版本是:人教、教科、浙教。我选的教科版。
最后一道选择题:说课的内容: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说教学反思
第二大题物理大题16分,
重5KG的物体沿着角度为37度的斜面滑下来,由绳子牵引,摩擦系数为0.25,求物体下滑的加速度,绳子的张力。 解答时得进行受力分析。
F合=GSIN37-UGCOS37; a=F合/m= (GSIN37-UGCOS37)/M (COS37=0.8,SIN37=0.6) 第三大题是化学实验题: 生命的起源 8分,四个小题,高中化学的内容。
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很早就有各种不同的解释。近几十年来,人们根据现代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对于生命起源的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根据科学的推算,地球从诞生到现在,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早期的地球是炽热的,地球上的一切元素都呈气体状态,那时候是绝对不会有生命存在的。最初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关于这方面的推测,已经得到了科学实验的证实。1935年,美国学者米勒等人,设计了一套密闭装置(下图)。他们将装置内的空气抽出,然后模拟原始地球上的大气成分,通入甲烷、氨、氢、水 米勒实验的装置蒸气等气体,并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闪电,连续进行火花放电。最后,在U型管内检验出有氨基酸生成。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因此,探索氨基酸在地球上的产生是有重要意义的。 这些气体在大自然不断产生的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的作用下,就可能自然合成氨基酸、核苷酸、单糖等。后来,地球的温度进一步降低,这些有机小分子物质又随着雨水,流经湖泊和河流,最后汇集在原始海洋中。 目前,人们还不能在实验室里验证这一过程。不过,我们可以推测,有些多分子体系经过长期不断地演变,特别是由于蛋白质和核酸这两大主要成分的相互作用,终于形成具有原始新陈代谢作用和能够进行繁殖的原始生命。以后,由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阶段进入到生命出现之后的生物进化阶段。 问题:
(1)如果模拟环境的原始大气氮气、氨气、氢气中混合了氧气会怎么样?答:会容易发上爆炸
(2)为什么用水冷却:材料易得、经济、效率高
(3)在阳光合紫外线的作用下,气体分子生成了氨基酸、碱基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无机小分子在阳光紫外线闪电的作用下合成有氨基酸、碱基等有机小分子,进而合成有机大分子。生命起源于无机小分子。
(4)经历很长的时间。答:生命起源历经了很长的时间,由无机小分子起源。 第四大题:10分 科学课堂中为什么重视科学探究。
答:
第一:儿童心理特点:好奇心、探索欲望、抽象思维形成期需要具体形象作支撑。
第二: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沟通表达、训练思维、
第三:科学课程内容性质决定需要用科学探究。
举例:生物与环境、物质及其变化、空间及宇宙科学

第五大题:16分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片段
谈谈你对教师在课堂上主导作用的认识。
答:
教师引导应注意层次,循序渐进。
教师应该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竞争和谐气氛。
教师应该多启发,少下结论,给学生充分的思维自由,尊重学生。
教师不应该直接驳斥学生不成熟的猜想,鼓励学生,提高思维层次。
网络参考版: 第四大题:10分 科学课堂中为什么重视科学探究。 一、 为什么要通过科学探究来进行教学其中有很多理由,而我们所要强调的是。 我们的小学生应该用类似于像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方法那样来进行学习。   1、可以保持儿童的好奇心。 本来好奇心就是人与生俱有的,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到了小学毕业的时候,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反而逐渐减弱了。通过科学探究保持这种好奇心实在是太重要了。我一直在找一张照片,一直没有找着,那就是在国外的机场上,两位大胖子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在看,看什么呢?在看地上的陀螺,那个陀螺一直在地上转,先是在反过来转,转转转,后来正着转了,两位大胖子物理学家一直在盯着看,看这个陀螺是怎么回事。其实科学家和我们常人相比,不同在哪儿?不同在他们的好奇心能保持终生。前年法国专家到我们南京来,孩子们问他:把糖块放到水里,体积会不会改变?科学家一时回答不上来。然而,第二天早晨,人们把这事给忘了,到底是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却念念不忘,先不吃早饭,而是先做这个实验,一块方糖一块方糖地往杯子里加,发现放了8块以后,才看得出体积有一点变化。所以说,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实在是太重要了。我们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就能将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保持得长一些,我想,从刚才的探究活动中就能看出来了。   2、可以让孩子们参与要求高级认识能力的学习活动。 我想让老师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教知识可以让人变得更聪明一些,这话似是而非。如果我们总是告诉孩子们各种各样的结论的话,儿童是可以获得很多知识,但是他的智慧并不一定可以同步地成长,因为人的智慧与人的认知技能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认知的方法。法国大学的一个研究成果强调:什么样的知识才算是深刻的理解,知道并不是理解,照本解释不是理解,照本运用也不是理解,它有一套完整的关于理解的标准,就是从知识、方法、目的、形式这四个维度来界定孩子们是否对知识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知识,是孤零零的呢,还是在一个网络中间和其他知识建立起了联系,这是衡量知识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二个指标是方法指标,就是知道这个知识是怎么来的;第三个指标是目的指标,就是不仅知道这个知识是怎么来的,还知道这个知识可以运用到什么地方去,也叫目的维度;第四个指标就是会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也叫形式维度。对知识真正理解了,儿童就能用各种方式来表达他对知识的理解。所以,现在对科学教育与20世纪60年代的科学教育的重大区别,在于不仅仅是教知识,而且是通过知识的教育来培养孩子们的高级认知能力。杜威说:“科学教育在培养人的认知能力方面,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为教科学方法跟教思维方法是完全相同的。”大教育家杜威在那个时候就看到了科学教育的独特价值——可以让人变得更聪明一些。   3、可以培养儿童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这一点不用展开,从刚才老师们对探究活动的积极投入,不愿下课,休息的时候都没有休息,这种对科学的积极态度足以体会到了。   4、可以培养儿童达到形式操作阶段。 什么是形式操作阶段?它是符号运算。皮亚杰说过,11岁以后的儿童才能进行形式运算,就是A>B,B>C,那么A就一定大于C。小孩子搞不过来,但是到了初中以后应该可以了,这需要有个铺垫,这个铺垫就是感觉运动阶段和表象阶段之间的一个具象的东西。孩子们搞不懂A>B,B>C,那么A就一定大于C这个道理,但请3个高矮不同的同学上来,他比他高,他比他高,他就一定比他高,孩子们马上就理解了。 所以,通过操作性的活动,可以为那些还没有经过前面感觉运动阶段和表象阶段的孩子,没有达到和不能达到形式操作阶段的孩子提供具体的经验,因为在探究活动中,他一定是通过具体的物体来操作的。所以,在操作性的探究活动中间,可以让孩子们很好地理解这些知识。很多孩子到了中学对科学就不那么感兴趣了(可能就是没有重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活动)。 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开始了“动手做”的科学教育项目,用法国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乔治·夏巴特的说法是,“用这种探究的方式来学科学,孩子们表现出来的科学热情让我感到震撼”,这就是为什么他在80岁高龄的时候,也是在获得诺贝尔奖以后,不再搞他的物理学的研究,而是一头扎到幼儿园、小学的科学教育的项目中来的原因。 现在全国很多省份正在推行“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做中学”这个项目就是从法国引进的。其实,最早开始是在美国,法国人是看到美国人这样做了以后,感到非常震惊,所以法国人也在做。法国做了以后,韦钰部长到法国去访问,看到了这样一个科学教育项目,她也想开展“做中学”的科学教育项目,她在退休以后专门做这件事情,在中国推广这个“做中学”的项目。 第五大题:16分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片段 谈谈你对教师在课堂上主导作用的认识。 网络参考版本:
随着由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学改革的步伐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大。其中最突出的提法就是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教法下教师满堂灌,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填鸭式”的模式,而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无疑是提高课堂效率乃至学生学习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真要实施起来却非易事,对此我想谈几点想法。 第一,教师要正确理解“导”。 一提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或“不要教师当演员”,最容易使人想到的就是,教师要一下子从“演员”的身份摇身变为“导演”的身份,其职责也就从在讲台上解释书本内容而变成指挥学生自己去揣磨、领悟。诚然,指挥学生去研究这一点并不错,但是,与此同时教师更要研究怎样去指挥学生,这其中也需要一定的技巧。也就是说,教师的“导”绝不是简简单单地领着学生去逐一地生搬硬套教材中的知识点,而是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又能有所侧重的去理解知识,进而达到能灵活运用的程度。我们常说,讲课是一种艺术,其实,引导同样是一种艺术,或者说,是一种比讲课的艺术更为精深的艺术。简单说,在这种“导”的要求下,教师不仅要做“演员”的“导演”,更要做“演导演”的“演员”。 第二,在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既然说“导”是一种艺术,那么要做好导的工作,首先要讲求一定的方法,其中最基础、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要适当设计学生活动。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意识到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而是大家的,每个人都有权力加入其中。同时,通过这种活动也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这种学习活动可由教师设计,比如让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就某篇文章发表看法,或举行一些演讲、朗读比赛。更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比如学生自己教、自己学,自己编演一些课本剧。需要注意的是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这种活动的机会,不能只偏重成绩好的。 这里的设计活动,主要是针对课上,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有研究性的任务,比如讲到唐诗宋词时,让学生去查一查诗人、词人的资料,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更好的理解诗词内容。或让学生查找有关诗词创作原则等的知识,这样既可以扩展知识面,又节省了课堂时间。 在学生活动中要对学生多鼓励、多肯定、多赞扬。这种做法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尤其重要。渴望赞扬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学生的思想认识毕竟还不成熟,很多时候,犯错误是难免的。这时教师不能因为有错误就一棒子打死,而要注意看到他们的闪光点,给以肯定,加以鼓励。这样才能逐渐使学生增强信心,进而提高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其次,对学生采取一定方法的同时,教师还要转变对自己身份的看法,要勇于放下师道尊严,知错就改。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的这一精辟见解,在当今这科学技术极为先进的时代,显得更加中肯。如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不再局限于书本,局限于课堂,多种多样的媒体已经给学生打开了知识宝库的大门。所以,有些时候学生的见解未必没有道理,甚至更可能学生的说法就好于老师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放下尊严,接受新思想、好意见,让学生感到自己确确实实掌握着学习的权力,而不是简单受教师、家长操纵的木偶。为自己而学,学生是应该乐于去做的。 第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对教师自身的要求。 1、要有爱心,有耐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整个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甚至有时可能会整个计划被全盘搞乱。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更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向教育自己的子女那样,一点点去引导他们。 2、要有深厚的功底。 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来,这个标准实在是太低了。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宽,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要把这样的学生教好,让他们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教师再?踞于书斋之中就已远远不够了,在研究书本知识的同时,更要勤于接受现代科技信息。 3、要有研究探讨的精神。 知识是一种越挖越深、越挖越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教师应该是一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钻机,只有不断钻研,才能不断的解决旧问题,发现新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乃至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4、要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除了学识方面以外,更重要的是思想行为,师德高则生德高,反之亦通。同时,也只有教师的思想觉悟提高了,才能诚心诚意的去教育学生;只有教师的思想觉悟提高了,才有可能全身心的投身于教育事业,站住三尺讲台,甘愿两袖清风,一生清贫的去探索钻研。这一点是对每一个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更是做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有力保障。 素质教育是一个不可改变的方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改革,是一项亟于开展的事业。让我们共携手,为满园的桃李芬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您正在看的文章来自长沙教育论坛 原文地址: http://www.haoxinli.com/read.php?tid=3440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