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战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6

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这一变革在墓葬制度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当时,许多统治阶级的墓葬开始在地面筑起坟丘,以夯土建造,形状多样,有的呈方锥状,高约十几米。如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和河南省辉县魏国墓地,墓室上方设有"享堂",这是对商代传统的一种延续。


战国时代的墓室依然保留了商、西周的形制,有的还有腰坑。一些国君和贵族的陵墓如中山王墓、魏王墓和赵国贵族墓,墓道设计各异,有的有两条,有的只有一条,或者干脆没有,如安徽寿县蔡侯墓。湖北省随州曾侯乙墓则别具一格,凿于山岩之中,规模宏大,无墓道且形状不规则,是罕见的实例。


墓葬的附属设施也反映出等级制度,如车马坑、船坑和积石积炭等。辉县魏王墓通过积沙来防止盗墓,而南方的楚地则采用黏土填充以保尸体和随葬品。贵族墓葬中,棺椁和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如曾侯乙墓的精美漆器和编钟、编磬等礼器,显示了诸侯的排场。而秦墓则更注重实用,随葬品以日用品为主,反映了秦地独特的葬俗。


战国晚期,关中和中原地区出现了横穴式土洞墓室和空心砖筑椁,这些新形式标志着传统墓葬制度的革新。尽管人殉现象在部分大墓中仍然存在,但总体上已显著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木俑和陶俑的随葬,反映了人殉习俗的逐渐消亡。战国时期的墓葬形式中,黄河流域的秦、韩、魏、赵、燕等国普遍流行屈肢葬,尤其是秦国,屈肢葬比例较高,可能是受自新石器时代以来黄河上游地区独特葬俗的影响。


扩展资料

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或尸体的残馀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馀的固定设施,称为“墓”。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 “墓葬”。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着各种随葬的器物。古代墓葬作为考古调查发掘的对象之一,所提供的资料远远超过了研究墓葬制度本身的范围。但墓葬制度仍是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根据迄今的调查发掘,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在阶级社会中,墓葬制度突出地体现了阶级关系。在各个时代,民族和地区的特点, 在墓葬制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