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求同、求异研读|研读三书对语文教学的感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27
  鲁迅曾说到,他写《药》是受到俄国作家安特莱夫的《齿痛》的影响。有位老师在教学鲁迅的小说《药》时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教师先用大屏幕出示安特莱夫的小说《齿痛》的故事梗概:
  被称为人类救世主的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时,商人般妥别忒正患齿痛,对于人类救世主的被杀害,对于这件事给整个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他漠然无所感触,而自己一时的牙痛,却令他有切肤之感。牙痛稍轻时,他则沾沾自喜于自己如何用一匹老驴换了一匹少壮的驴。他牙痛病愈后和人们一起去看被钉死的耶稣,一路上还津津有味地大谈牙痛。
  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对照《齿痛》与《药》,指出鲁迅在哪一方面受其影响最突出。
  老师这一教学环节的安排,正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引进比较文学观念指导学生研读、鉴赏文本,以求拓宽视野、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的积极举措。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发现,两篇作品最突出的是作品主题的相似:通过《齿痛》这篇小说,安特莱夫表现了救世者不被人们理解的悲剧;鲁迅的《药》反映的是中国的具体现实,描写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战士夏瑜的悲剧,在基本的主题意义上,二者是相近的。当然,这位老师如能进一步提示学生:(1)在写法上,两文都用先觉者与不觉悟群众相对照,在对照中显示小说的主题意义,都以先觉者牺牲为背景,主要着墨于不觉悟群众的描写,在充分显示群众愚昧的基础上深刻表现先觉者的悲剧。(2)鲁迅的《药》比安特莱夫的这篇小说结构更复杂,内容更丰富,人物更多。在此基础上建议学生课后阅读《齿痛》,作更深层次的比较研读。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研读理解会深到得多,也更利于培育学生自觉比较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材中,可以进行这种求同、求异比较研读的文本很多,如果教师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一种比较的眼光,适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求同、求异阅读,那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往往能够更加到位,也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培育自觉比较的思维能力,增进学习热情。这对于突破现行语文教学中亟待改革的传统套路,融合并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一、求同研读
  求同就是“没有任何关连的作品在文体结构、情调或观念上的相似”。这种相似是实际存在的。这种文学现象的求同研究使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总结文学的共同规律,使其能更深地概括更广泛的文学现象。当然,求同研究切忌表面的比附,而是要揭示本质的一致。
  求同研读的视点有多种,可以侧重于作品主题内容方面的比较研读,也可以侧重于作品构思布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比较研读,关键是能在求同中归纳材料共性,揭示本质,寻求规律。
  (一)对文本主题内容方面的求同比较研读
  人教版初二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收进了《范进中举》和《孔乙已》这两篇小说。两文写于不同的时代,故事情节不同,但两文在内容上却存在联系,即都是写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遭遇。有位老师在教学《孔乙已》时,就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对照《孔乙已》和《范进中举》,说说两文的主题思想有无相同处?通过对文本的比较研读,学生不难发现,尽管两文故事情节不同,但主人公为了通过科举制度获取功名利禄的生活,他们蒙受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之害相同,所以两文都表达了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主题思想。这位老师这一教学环节的安排,正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运用比较文学求同研读法指导学生研读、鉴赏文本的一次成功尝试。通过求同比较研读,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进一步认识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在毫无关连的各民族文学中,常常出现共同的主题。例如自然永恒、人生短暂这一主题,古今中外,就有很多作家为之兴叹。仅收入各类教材的诗文就有《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白的《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曹操的《短歌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苏轼的《前赤壁赋》等多篇,文中都有相关的句子咏叹着同样的主题。另有现代派诗人T.S.艾略特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四个四重奏》中也写道:“所有时光皆为永恒之现在,所有时光亦弃我不可追。”显然感叹人生短暂、自然永恒构成了一个普遍的主题。又如男女间的纯真爱情由于政治、事业、家庭以至阶级偏见等的干扰而造成悲剧,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共同主题。表现这一主题我们熟悉的作品就有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汉乐府《孔雀东南飞》,还有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故事虽各不相同,主题则大致同一。教学中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求同比较研读,学生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所共有的欢乐、痛苦和困扰等往往可以从全不相干的文学体系中看到。
  (二)对文本构思布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求同比较研读
  如初中教材上的《白杨礼赞》和《松树的风格》两篇散文,内容上完全不同:写作的时间不同,描写的对象不同,歌颂的精神不同。但是,排除上述这些内容的相异点,而从表达方面加以比较研读,可以找出两文的相同处。通过对这两篇作品的比较研读,可以发现:两文都是从具体事物的描写中,引出其象征的意义,歌颂某一精神品质;在结构上都是先引出物、描绘物,然后联想,由物及人,以物喻人,即先咏物、后抒情。通过求同比较研读,这类散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就容易认识了。
  可见,通过对不同作品主题作求同比较研读,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同属人类的某些共同的东西,而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构思布局、表达方式的求同比较研读,则可帮助我们准确地总结文学的某些共同规律。总之,求同研读重在研究文学的本质,找到文学的普遍性。
  二、求异研读
  求异研读就是通过同中之异的研究,区分同类文章、同类语文因素的差异,开阔眼界,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加深对不同系统的文化特质的认识,即找到文学的独特性。求同研读只是揭示了我们所要解读的作品和其他作品的共同性,而作品解读的最终目标却不应该是此一作品与其他作品之间的共同点,而是其特殊点。所以同中求异是更为高级的研读。
  如我们上文所提到的感叹自然永恒、人生短暂的主题可以说在全世界的小说和诗文中都是普遍的,但这一共同主题的表现形式、具体内容却受到具体社会、历史、政治、道德等条件的制约而显示出复杂的差异,比如东方诗人和西方诗人在人生态度、心理结构、观察角度、表达方式等各方面都很不同。只有通过比较,这些特点才能更清晰地显示出来。如果在研读作品时能在求同研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同一主题在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的角度作求异比较研读,则可以在更广阔的背景上来了解不同文学的特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