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孝五则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6

1. 论语五则 翻译

这回好了吧~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快。”

2. 古文:孔子论"孝" 翻译 急~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3. 古文:孔子论"孝" 翻译 急~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4. 求“《论语》论孝道”的翻译

1、父亲(长辈)在的时候,考察这个人的志向是不是真的和父亲长辈的要求相符,父亲长辈去世之后观察他的行为是否还和以前一致。父亲去世之后能够有三年遵从父亲长辈的传统,这就称得上孝了。”

2、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3、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做父母的总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4、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能奉养父母就被认为是孝了。可狗和马,都有人养;如果内心不敬,又用什麽来区别这两者呢?”

5、子夏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 难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劳,有了酒食先让年老的吃这就是孝了吗?从第二个开始!!!

5. 《论语五则》的译文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原文,所以就先不译呢,如果是可以联系我QQ285516110

6. 论语五则阅读答案

《论语》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②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注] ①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②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4分)

(1)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3分)

(2)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

2、这段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2、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人,他的回答都不一样。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①,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 ①杨伯峻说,“‘得之’应该改为‘去之’”。(《论语译注》)可从。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1)财富与地位,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们,就宁可不享受。

(2)君子哪怕吃一顿钣的时间也不能违背仁,仓促的时候必定立足在仁上,生活颠沛困顿的时候也必定立足在仁上。

(2)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孔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2、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1)出仕就去实行我的主张,否则就把它收藏起来,等待时机,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点罢了。

(2)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2)空手斗虎,涉水渡河,就算丢了性命也不后悔,我不同这样的人共事。

2、在这段文字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2、做事不可蛮干,应善于谋划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①也!上好礼, *** 莫敢不敬;上好义, *** 莫敢不服;上好信, *** 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②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

[注] ①樊须:即是樊迟。②襁:又称背单,背负小孩用的布单或布带。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1)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庄稼。孔子说:“这我不如老农民。”

(2)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2)那么四方百姓就会背着孩子来投奔,哪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

2、孔子在这段文字中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2、当权者应做到好礼仪,爱好道义,讲诚信。

五、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路》)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1)年轻时,血气未稳定,要警惕的是贪恋女色;

(2)到了老年时,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的是贪得无厌。

(2)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文中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2、人应该要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7. 《论语》五则的翻译

《论语》五则翻译:

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原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则原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扩展资料:

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中一共有20卷。

8. 《论语》五则的翻译

1。子路问孔子如何侍奉君主。孔子回答,不要欺骗,要犯颜直谏。

2.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3.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处世,这就像牛车没有輗,马车没有軏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

4.孔子说:做人疏狂却不直爽,知识有限却不谨厚,才能不足却不信实,这样的人,我也不知该如何说才好了.

5.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什么都谈不上了。

9. 论语五则阅读答案

《论语》一、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分)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②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注] ①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②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4分) (1)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3分)(2)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 2、这段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2、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人,他的回答都不一样。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①,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注] ①杨伯峻说,“‘得之’应该改为‘去之’”。(《论语译注》)可从。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1)财富与地位,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们,就宁可不享受。(2)君子哪怕吃一顿钣的时间也不能违背仁,仓促的时候必定立足在仁上,生活颠沛困顿的时候也必定立足在仁上。

(2)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孔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2、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1)出仕就去实行我的主张,否则就把它收藏起来,等待时机,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点罢了。(2)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2)空手斗虎,涉水渡河,就算丢了性命也不后悔,我不同这样的人共事。 2、在这段文字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2、做事不可蛮干,应善于谋划四、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①也!上好礼, *** 莫敢不敬;上好义, *** 莫敢不服;上好信, *** 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②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注] ①樊须:即是樊迟。②襁:又称背单,背负小孩用的布单或布带。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1)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庄稼。

孔子说:“这我不如老农民。”(2)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2)那么四方百姓就会背着孩子来投奔,哪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

2、孔子在这段文字中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2、当权者应做到好礼仪,爱好道义,讲诚信。 五、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路》)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1)年轻时,血气未稳定,要警惕的是贪恋女色;(2)到了老年时,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的是贪得无厌。(2)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文中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2、人应该要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