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中的呼吸修炼方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武术中的呼吸修炼方法

  一、吐纳

  (一)吐故纳新

  吐纳之术的核心思想是吐故纳新,用其新,弃其陈。吐,就是通过深长的吐气,吐去故气、死气。纳,就是通过深长的吸气,获取新气、生气。

  早在《庄子》中就有“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之说。人无论吸气和呼气都在进行气体交换,只不过呼气时肺泡接触交换气体的面积小而已。人的每次吸气,都会将残存在口腔、气管里和肺泡外部的二氧化碳浊气重新吸进肺泡,降低了肺泡工作效率。吐纳之术能够尽量吐出浊气,腾出吸入新鲜空气的空间,在保证人体能量效率的前提下降低呼吸频率,减少机体的能耗。

  (二)呼吸的质量——息有四事

  吐纳之术的关键在于控制呼吸。《难经》讲“呼吸定息”,意思就是一呼一吸,为一息。“息”字的本意是用心的意念来控制“自”,而“自”就是鼻子的意思,即指用心意控制呼吸,或者说,通过心意控制呼吸控制自身。

  东汉翻译的《佛说大安般守意经》云:“息有四事:一为风,二为气,三为息,四为喘。有声为风,无声为气,出入为息,气出入不尽为喘也。” 古代养生家把呼吸的形态概括为“四相”:风、喘、气、息。风相是指呼吸出入有声可闻;喘相是指虽然听不到声音,但呼吸出入尚感结滞不通畅;气相是指呼吸虽然无声,也不结滞,但出入还不够细匀;息相是指在高度安静时出现的`深、长、匀的呼吸,气的出入绵绵如丝。唯有息相才是导引锻炼所追求的呼吸状态。东汉《老子河上公注》对此作了说明:“鼻口呼吸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可无有。”

  (三)陶弘景的“六字诀”

  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提出了“六字诀”:“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

  二、食气

  食气,也称服气或采气。《山海经》上说有人依靠吞食空气和小鱼而生存。《大戴礼记·易本命》讲:“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

  1973 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掘出了写在缯帛上的《却谷食气篇》。却谷就是辟谷,就是不吃食物,只靠呼吸空气维持生命,属于一种高级的修炼方法。该篇说,刚开始辟谷时会产生头重脚轻四肢乏力的饥饿现象,则用“吹呴”食气法来解决。 该篇还多次出现“食一”,就是“食壹气”或“食气”的省称,“一”的意思是“元精”。 食气者是通过“呴”“吹”先吐出体内之气,然后再食“一(气)”。四季服食“一(气)”可以排除“浊阳”“汤风”“霜雾”“凌阴”等对人体不利的浊气。《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呼吸精气,独立守神。”

  食气,不仅是吸纳一般空气,道教功法认为还要吸食天地间的四时正气,日、月、星的精气,才可以长生。服气有时间要求,日中至夜半为死气,夜半至日中才是生气。《太清中黄真经》说:“夜半一气初生之时,乃静心神,当叩齿三十六通,以两手握固,仰卧瞑目。候常喘息出时,便合口鼓满咽气,以咽入为度,渐渐咽之。若入肚,即觉作声,以饱为度,饥即更咽。”

  另外还有服内元气之法,先将体内浊气吐出,在吐气欲止时,带动体内元气上升至喉间,然后一口咽下,此体内随呼气上升欲出之气称内元气。

  晋代许逊《灵剑子》云:“凡服气调咽用内气,号曰内丹。心中意气,存之绵绵。不得用上段外气引外风,损人五脏。” c 明代养生家冷谦在《修龄要旨》中写有养生十六字令:“一吸便提(提肛缩肾),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亦为气归丹田之意。

  三、导引行气

  (一)熊经鸟申与养形

  春秋战国时期导引术已相当普遍,当时的理论比较朴素,主要在于通过活动筋骨,促进体内气脉运转,防止气血水道淤积壅塞,防止筋骨瑟缩痿厥,相当于今天以有氧运动为主的健身操,有“养形”塑身的功能。

  《庄子·刻意》中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所谓“熊经鸟申”就是导引之术。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指出导引术的要点是“知屈伸之法”,导引的机理是“宣动营卫”,就是宣导、引动营气和卫气,促使体内气脉运转。《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还记载专用导引来治疗一种名为“息积”的气逆之病,即呼吸不畅,浊气积郁。

  (二)导引与舞

  导引有套路,亦称为“舞”。《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其《尽数篇》又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三)导引与推拿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云:“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唐代《一切经音义》说:“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

  《史记》中记载张良“乃学辟谷,导引轻身”。唐《外台秘要》王冰注:“导引为摇筋骨,动肢节。按谓抑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盖萎厥等病多由缺少运动所致,故治法宜导引。”《汉书·艺文志》中记有《黄帝杂子步引》,“步引”即活步导引,可惜早已失传,猜想当与舞蹈、动桩、拳术套路类似。

  (四)五禽戏和易筋经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掘出的《导引图》(图 5.1),记载了模仿鹞、鹤、熊、龟等多种动物的动作,可以视为武术仿生学的开端。东汉华佗把模拟动物的舒缓导引节奏加快,演化成“五禽戏”,“五禽”即虎、鹿、熊、猿、鸟。

  《易筋经》传说是北魏时菩提达摩所传。虽然融入印度瑜伽和佛教的禅定之学,但其十二势之动作,无不是以吐纳导引为主。久练不仅可使气力凝坚,而且能够强筋壮骨,说明导引行气术与传统武术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

  (五)导气会和,引体会柔

  魏晋以后,受玄学影响,导引术的理论开始深奥。晋代李颐注释的《庄子·刻意》,把“导引”解释为“导气会和,引体会柔”,是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的结合。

  (六)导引行气

  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内经·灵枢·官能》把导引与行气并列相称。而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文字说明中有两处直接提到呼吸。如“印(仰)浑(呼)”与“笑(猿)狰”。“印浑”是仰身鸣叫的意思,“笼浑”是猿猴啸叫的声音。图中(右下角)相应的形态是胸部扩张,双手向后举,其动作旨在加强肺部呼吸功能,即通过“塑形—传神—入意—调气”达到控制呼吸的目的。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意思是,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虽然里面空虚却不会穷竭,越是排除,它风量越多。导引行气就是依靠身体运动,像拉风箱一样,促进气脉运行,不仅增加机体与外界的能量交换,而且促进体内各组织之间的能量交换,增加能量交换的总量、深度和质量。

  (七)郭沫若解释《行气铭》

  天津历史博物馆存有一件战国时期的“行气铭玉杖首”(图 5.2),曾是合肥李氏即李鸿章家族所藏之物,在十二面棱柱体上刻有 45 个字:“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郭沫若翻译为,行气时要深深吸气,体内蓄积的气体增多,然后引气下伸,稍停,意固气于下焦;然后缓缓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下伸的道路相反而退出,退到绝顶;即缓缓呼气,直到腹中秽气全部吐出为止。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铭文记述了“吐纳行气”的要领,把行气分作九个阶段:“深”“蓄”“伸”“定”“固”“萌”“长”“退”“天”,是中国年代最早的行气养生文献,透露出以形体伸展姿势促进腹式呼吸和行气的理念。

  四、坐忘禅定理气

  (一)颜回坐忘

  《庄子·大宗师》记载了一段颜回与孔子的对话,说什么是“坐忘”。颜回对老师说,自己有了进步,孔子问什么进步,颜回告诉老师:“忘礼乐矣。”

  孔子说,很好,但做得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又说:“忘仁义矣”。孔子仍然说,很好,但还做得不够。直到后来颜回说“回坐忘矣”,孔子听了后,非常惊奇地问:“何谓坐忘?”颜回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为坐忘。” 意思是说,忘却自己的肢体,停止自己的思想,离弃形体,摆脱了知识和智慧,与大道融为一体,这就叫“坐忘”。

  (二)朱熹静坐调息

  坐忘被宋明理学家发展为静坐调息。朱熹说:“始学功夫,须是静坐。静坐则本原定,虽不免逐物,及收归来,也有个安顿处。” 朱熹《调息箴》说:“予作调息箴,亦是养心一法。盖人心不定者,其鼻息嘘气常长,吸气常短,故须有以调之。息数停匀,则心亦渐定。所谓持其志,无暴其气也。

  箴曰:‘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猗。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已而吸,如百虫蛰。氤氲开阖,其妙无穷。’”

  (三)心斋、守一与禅定

  与儒家的“坐忘”相近,道家、禅宗更是光大了“心斋”“守一”和“禅定”等方法。《庄子·人间世》提出了“心斋”概念:“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

  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又在《在宥》篇中讲述了“守一”之术:“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敦煌遗书《呼吸·静功妙诀》中有“盘脚大坐”和“瞑目视脐”两句话,前者讲的是怎样去坐,后者讲的是凝神气穴,内视反观。佛教禅宗在印度瑜伽术和儒道坐忘之说基础上演变出中国式的坐禅(禅定)方法,同样注重控制呼吸,讲究“观照”。

  (四)苏轼的内视坐忘功法

  宋代苏轼《上张安道养生诀》描述了“内视坐忘”方法:每夜以子后,披衣起,面东若南,盘足,叩齿36通。握固,闭息,内视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次想心为炎火,光明洞彻,下入丹田中,待腹满气极,即徐出气,唯出入均调,即以舌接唇齿,漱炼津液。

  这种观想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的是有颜色,默想内视五脏各具其色,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

  五、耳听身后定喘穴

  很多人练拳时气息很粗,很浊,连呼带喘,如何应对?一方面当然是要坚持锻炼,因为气喘、气急都是功力薄弱的表现,坚持锻炼,肺活量增大,身体摄取氧气的能力最强,气息自然会渐渐悠长。另外,如果说捷径的话,就是耳听身后定喘穴,立即可以使鼻息轻微。耳听身后,可以使人体重心向后微微移动,减轻了对前胸的压迫,肺和膈肌等器官得以舒展。

  另外,定喘穴本身对于治疗咳喘有很好的效果。定喘穴的位置在人体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旁开0.5 寸处。定喘穴具有止咳平喘,通宣理肺的功能,效果明显。中医临床上,配合肺俞穴、中府穴用以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结核、百日咳、颈项部扭挫伤等。日常生活中遇到小孩子咳嗽不停时,大人总是帮他拍拍背,其实就是要拍这个定喘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