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祠,探索三千年岁月中的历史疑云与兴衰变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1
20年12月,上海疫情清零之后,我终于再次踏上周末随心飞的旅程

太原——这个不算有名的旅行地,却一直是我心水之地,不为别的,单单是晋祠一处,就让人有足够的理由来到这个古老的城市

虽不是第一次来太原,但上次却来去匆匆,没能去到晋祠,这次专程前往,终于了却一桩心事

在此之前,我从未专门为一处景点或是博物馆写文,但我想晋祠值得一整篇的文字,所以认真写下这篇晋祠科普贴,内含大量实地拍摄图片

1、<晋祠其主>

2、<晋祠的兴建与变迁>

3、<晋祠最大谜团——主神之争>

4、<晋祠现存建筑群>

5、<后记>

晋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

遥想当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起兵伐之,在牧野大败纣王军队,纣王逃回朝歌宫殿后,自焚而死,盛极一时的商朝灭亡,统治长达800年的西周自此建立,定都于镐,即如今陕西西安西南部

灭殷商三年后,周武王驾崩,传位于其子姬诵,是为周成王

成王即位后,据传在一次与弟弟游园时,成王捡了一片地上的梧桐叶,剪成圭的形状,对弟弟说:“我把桐叶赐给你”

古时“桐”与“唐”谐音

虽貌为游戏,但史笔如椽,君无戏言,唐国自此便成了这位王弟的封地

这个“ 剪桐封弟 ”故事里的主人公,便是我们要说的 晋祠最初的主人——唐叔虞

唐叔虞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母亲则是姜子牙之女邑姜,本姓姬,后由于受封于唐国,史称唐叔虞

唐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据传他们的祖先来自于帝尧的部落,由于善于烧制陶器,被称为“陶唐氏”,帝尧之后,唐国渐渐衰落,周朝建立后归顺,但后又叛乱,周公姬旦平叛后,将原先的唐国统治者迁到了镐京附近

那么,唐国原封地的管理和统治,就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唐叔虞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接管唐国

由于年代久远,唐叔虞当年治国的事迹,细节已很难考证, 唯有这“ 启以夏政,强以戎索 ”八字,让我们想象当年唐叔虞治国的风采

唐叔虞后,其子燮即位,由于迁居至晋水之滨,改国号为“晋”,延续了唐叔虞治国政策,政绩斐然

也正是由于那时打下的良好根基,这片土地才能在春秋时期延续了近700年的繁荣;才能在后世不断被人提起,尊敬,朝拜;才能留下晋祠这样集大成的建筑博物馆

到这里,我们大致已经介绍完了晋祠的主人——唐叔虞,现在就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这座伟大的建筑中来

晋祠原名唐叔虞祠,始建年代不详,但如今晋祠正殿一侧的柏树,据考证, 树龄在2600~2900年之间 ,据此可推测,最早的晋祠也应建于那个时间。据推测,晋国建立后,叔虞宗族的一支迁至晋阳,在晋水之源,悬瓮山麓,修建了祠堂,纪念先祖唐叔虞

经过3000年的悠悠岁月,当年的建筑痕迹已经消磨殆尽,当年的王侯将相也早已化为黄土一抔,唯有这棵龙柏,默默不言,见证了历史一次一次的更替,见证了一曲又一曲金戈铁马

晋祠最早见于史书,为 北魏《水经注》 :

南北朝 时,文宣帝高洋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 ; 隋唐年间 ,晋祠也均有修缮和扩建; 北宋时期 ,宋太宗赵光义在晋祠大兴土木,并刻碑记事,如今我们见到的晋祠主殿圣母殿,便是当年的建筑;此后, 元明清 及近当代,也均有修缮

更难得的是,晋祠的修缮不是推倒重来,而是保留了原先建筑的风貌,保持对前代建筑的高度尊重

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接力,为我们留下这座集中国建筑大成的建筑博物馆,使我们得以窥见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艺术精髓,仿佛数世同堂的大家庭,包罗万象,却也异常和谐

中国古今祠堂众多,但像晋祠一样,受到一代代百姓的信奉和统治者保护并修缮的建筑却并不多,深究其背后原因,众说纷纭,但多少也可窥知一二

从上面介绍的晋祠发源可知,晋祠与 “唐”和“晋” 两字可谓密不可分,而说到“唐”和“晋”,大部分人都可以联想到中国历史上几个辉煌的时代:先秦晋国、司马氏建立的西晋与东晋、唐高祖李渊建立的唐朝、五代时期的后唐

而晋祠的命运也与这些朝代的兴起与衰落密不可分

先秦晋国 自不必说,晋祠自是发源于此,而正是由于唐叔虞父子当年的政绩,晋祠一直受当地百姓尊重,香火鼎盛。有说法说晋祠西倚悬瓮山,是龙脉所在之地,风水极佳,可孕育帝王之气

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晋祠的主神一直都是它最初的主人——唐叔虞,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对其尊重有加

到了 司马氏 代曹,立国之时,选取“晋”作为国号,也和先秦晋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摒弃“魏”的旧国, “以晋承汉” ,正是借用先秦的历史沉淀,现虽无史料记载晋朝时是否修建过晋祠,但国号取自于此,尊崇可想而知

有史料记载最早大规模修缮晋祠的皇帝, 南北朝 时期的北齐文宣帝,便是生于晋阳,为了祈求自己的皇位江山稳固,他大规模扩建了晋祠,虽然北齐国祚仅仅延续了不到30年,但对晋祠之地和唐叔虞的尊敬依旧可见一斑

真正将晋祠的荣光和神圣推至顶峰的则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 大唐盛世 。公元617年,唐高祖李渊起兵,不到一年,隋朝灭亡,唐朝建立,而这场伟大的起兵之地,便是晋阳,而李渊在起兵前虔诚去祭拜的,正是这位唐国的始祖——唐叔虞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还亲自撰写了《晋祠之名并序》,颂扬唐叔虞的功德,并祈求他继续护佑唐朝国祚永年

晋祠和唐叔虞的崇拜在唐朝时可谓达到巅峰,在当地百姓心中更是无比神圣

可惜历史长河中,没有任何事物能逃开盛极必衰的命运,福兮祸之所倚,正是由于晋阳在唐朝的鼎盛地位,300年后, 宋太宗赵光义 才会在攻下晋阳城后,下令焚城,此举一是为了发泄晋阳百姓抵死不降而导致攻城中损失惨重,同时也折射出他内心对这片有着“龙脉”的土地的警惕和恐惧

但就在赵光义焚毁晋阳城后不久,他却又下令大规模修缮晋祠,这表面看上去矛盾的行为,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虽然晋阳城已经攻下,但想要当地长治久安,就必须收买人心,让百姓诚心归顺,修建晋祠正是拉拢人心的做法

但在这期间,晋祠却发生了一个至今无法完全解释的变化—— 主神变动 ,原先的晋祠,主神毫无疑问是唐叔虞,但如今的晋祠,主神却变成了圣母,这一变化,正是发生在北宋初年,但具体原因和时间已经不可考,而这位圣母的原型,也至今成谜

从北宋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我们不难理解这一行为,毕竟唐叔虞是一代帝王,百姓长期供奉唐叔虞,难免不会出现第二个唐高祖李渊,威胁当朝的统治,将主神换成圣母,弱化唐叔虞的地位,则可以渐渐瓦解民间的这一崇拜

可是如何在不引起百姓激烈反对的前提下,将晋祠的主神换成圣母,而将原先的主神唐叔虞迁至主殿北边的偏殿内?这至今是个谜

甚至于 圣母的身份 ,也是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也有说是北宋刘太后;也有说是晋水女神形象...至今无定论,成为 晋祠最大的谜团

不管如何,自此之后,圣母便成了晋祠主殿之神,守护这方土地,好在这并没有影响后世对晋祠的崇敬,一代代王朝都保护和修缮着这座伟大的建筑,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史料和财富

虽然龙脉之说并无科学依据,但这座建筑群历经3000年的风雨,依旧将荣光延续至今,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而主神之争——这晋祠最大的谜团,也有待进一步的史料发现,将其慢慢解开

如今的晋祠成为了开放的景区,保有宋、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100余座

晋祠的核心区西倚悬瓮山,分为中、北、南三路

怀着敬畏的心情,我走遍了如今的晋祠,或精巧或宏伟的建筑,无一不诉说着,这悠悠岁月和历史斑驳

中路是全祠的精华,沿路走过,分别是:水镜台(明清)——会仙桥(明)——金人台(北宋)——对越坊(明)——献殿(元)——鱼沼飞梁(北魏)——圣母殿(北宋)

从大门进入,径直向前便是建于明清时期的水镜台,当年的用途为戏台,与正殿遥遥相对

遥想当年,在这座戏台上,上演过多少纷纷扰扰,悲欢离合,与这晋祠一样,诉说着历史千载余韵

水镜台侧面,可以看前后建筑风格的不同,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

水镜台向前,过会仙桥,便是始建于北宋的金人台,中间的琉璃阁为明代所建,四角有四尊铁人,寓意守卫这边神圣的土地

金人台后方,立有一座牌坊,建于明代,坊名“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宣扬称颂”之意

相传,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病,久治不愈,后求得一签,曰“添砖加瓦”,高应元决定在晋祠内修一座牌坊,破土动工第二日,母亲即病愈,后高应元亲笔题字“对越”,便是如今这块珍贵的匾额

穿过对越坊,是一座元代时修建的,用于祭祀场合的献殿,全木制结构,四面没有围墙,用于摆放祭祀物品,正中献殿的匾额状如乌龟,寓意长寿

献殿的侧面,可以看出精巧的木制结构

献殿西侧,便是大名鼎鼎的鱼沼飞梁,十字桥形,是全国的孤例

古时称圆形为池,方形为沼,沼中有鱼,称为“鱼沼”,有桥梁飞越其上,称为“飞梁”

据考证,桥梁为北宋时期修建,桥柱的历史却可追溯至北魏年间,距今1500年,《水经注》中也有记载:

鱼沼飞梁通达处,便是如今晋祠的主殿——圣母殿

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年间,木构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两边檐顶向上翘起,整个建筑给人一种随时腾空而起的优美之感

前廊有两间之宽,步入其中,觉得格外的开敞,同时会不由自主生出敬畏之心

圣母殿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殿前八根殿柱上雕刻的 八条栩栩如生的雕龙 ,无一不精巧夺目,甚至令人心生恐惧

站在空旷的殿内前廊,仰头看这些飞龙,仿佛要吞灭一切黑暗与恶意

圣母殿内 匾额 的数量也十分惊人,经过各朝各代的积淀,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宝,有一些年代已不可考,但也侧面反应了晋祠在各朝各代都有很高的地位

圣母殿内另外一绝便是 殿内43尊彩塑 ,除两尊为明朝补塑外,其余均为北宋原品,极其珍贵

每一尊泥塑都和真人一般大小,全面反映了北宋的宫廷生活,每一尊泥塑的表情都栩栩如生,且符合人物身份

其中有一尊乐伶像,尤其不同,她正面是含笑的表情,似乎因为戏唱得好,而被圣母夸奖而高兴,但侧面却有点悲戚,仿佛在伤感自己身处宫廷,命运如浮草般飘零

梅兰芳先生很喜欢这尊泥塑,认为她“一颦一笑似诉生平”

(尊重传统,圣母像未拍照)

晋祠北路主要有文昌宫(清)——东岳祠——昊天神祠——唐碑亭——唐叔虞祠(明清重修)——善利泉——朝阳洞、云陶洞等

有些建筑较新,还有些没有开放,便没有一一前往,印象较深的有唐碑亭、唐叔虞祠和善利泉

唐碑亭是为保护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并书的《晋祠之铭并序》一碑而建的

原碑字迹已然模糊,依旧可以遥想当年李世民前来晋祠虔诚祈祷的盛况

自从晋祠的主殿供奉圣母之后,唐叔虞祠便迁至偏殿,如今的祠堂是元明清三代扩建而来

虽然圣母成了主神,但人们还是不愿意忘记曾经供奉的晋国祖先,依旧留有一隅,用于悼念

善利泉与难老泉分别位于圣母殿两侧,始建于北齐,明代重建

善利,取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晋祠南路主要有胜瀛楼——流碧榭——三圣祠——傅山纪念馆——不系舟小亭——难老泉——水母楼——公输子祠等,与北路一样,就不一一细数

南路中最有名的当属:晋阳第一泉——难老泉,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中,千年来长流不竭,常年水温17度,晋祠三绝之一

难老泉内的匾额是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傅山先生所题写,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关于晋祠,就简单写到这里了

千年的积淀自然不是我这个外行寥寥几笔可以囊括的,我怀着敬畏之心认真写下这篇文字,只为给自己一个交代,如果有幸可以为这片土地的传承贡献一点点力量,我当万分荣幸,毕竟游览过程中,看到对晋祠有了解游客的可以说少之又少,全程都是揽客的导游一遍又一遍说着重复的说辞,其实没什么意思

为了写这篇科普贴,着实花了一点时间,查阅了很多资料,看了一些相关的纪实视频,落笔时还是战战兢兢,生怕有常识性错误

对于晋祠的各项考证,很多东西的确并无定论,许多谜团也尚待解开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欣赏、去尊敬这座集中国建筑大成的建筑群,并不影响我们跨越千年的时光,去追忆,去瞻仰千年前的英雄风采

这次前往,周末游仓促,只带了50mm的定焦镜头,因此无法拍摄建筑全景,略有遗憾

此外,我并非中国古建研究者,只是热爱历史和一切真实的古迹,因为文中并无对晋祠内建筑物和建筑价值的专业分析,只是一些历史的介绍和实拍的图片,同时,晋祠中许多建筑的年代考证至今依旧无定论,文中很多介绍也仅参考目前较大众的说法,有错误之处,欢迎指正

下一篇会写一下太原周末游的旅游攻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交流

山西作为中国古建筑的宝藏之地,5000年文明的源头,我一定会再去,希望到时有机会再次拜访晋祠

附一个晋祠官网的网址,很多人出去玩,总是各种平台找攻略,却忽略了官网这个最官方的途径,晋祠官网的介绍很详尽,有VR全景,可以参考看看

晋祠官网链接: https://www.chinajinci.com/jcb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