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S中医发蒙》 (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S中医发蒙》序文一读后感2018.9.17

    关健词:脉妖  脉诊之谜

              奇异的临床效用

              中医振兴之路

      读《S中医发蒙》序文一·中医脉诊之谜。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首先,我非常好奇韦老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题目,其次脉妖又是怎么回事?再者透过脉妖和脉诊之谜的真相,我悟到了什么?中医的未来在哪里……这篇序文虽短,却激起了我许多的思考,有不少的感悟。最主要的有三点:

感悟一:透过脉妖和脉诊之谜的真相,我悟到了什么?

      读韦老的这篇序文一·中医脉诊之谜,我悟到脉妖,其实不是妖。她是古代医家操之娴熟的诊疗方法,当时的医家凭脉辨证论治,“效如桴鼓”“万举万当”,达到了上工治病十全其九的疗效。无独有偶,穿越时空的长河,她也是今朝为数不多的大医者的诊疗绝技,比如韦氏脉法创始人韦刃先生,就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的奇异疗效,证明了脉妖不是妖,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脉妖,之所以成为晋唐以后,特别是今人眼中的“妖怪”,是因为她丢失了古典中医的灵魂,成为了后世医者诊疗的摆设,因此让后人们觉得她神奇莫测、难以捉摸,根本无法理解她的原理,无法重现她不可思议的疗效。

      再看脉诊之谜,谜的本义是指还没有弄明白或者难以理解的事物。在我的解读里,脉诊之谜,谜点有三:1、为什么古代医家将脉诊用得那么好?2、为什么晋唐以后大贬值?3、为什么今人根本不重视?在精读韦老的序文一后,我找到了谜底。谜底一:古代医家脉诊用得好是因为古典中医建立和运用了“环”模式。古代医家发现“诊脉就是诊“气”。人体系统S的“气”,对外通应天地,对内通应身心,将机体所有部分联系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机体不断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并以此控制一切局部的功能过程。气理与脉理、生理、病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谜底二:晋唐以后,以“气”为中心的整体理论渐趋离散,脉诊的临床价值随之贬值。其实这不只是脉诊的贬值而已,最主要是系统整体观的遗失。这就相当于丢掉了传统中医的灵魂。谜底三:今人根本不重视是因为传统中医的魂被丢掉后,就再没有被真正招回过。没有了灵魂的中医脉诊,自然就成了医者的摆设,疗效便可想而知。而且古代医典的精华被吸收的越来越少,医者越来越趋向于保守,而极力保守的又并非古代医书中精华。医者没有精神支柱;患者看不到疗效,久而久之,就被忽略和边缘化了。

感悟二 奇异的临床效用,让我领悟了“道”和“术”的魅力

      首先读韦老创立S中医的原委,就源于想探究凭三个指头,触摸桡动脉的一寸脉波,能否诊断疾病的一个念头,并为此进行了几十年的以脉诊为指导的随机诊疗临床实验研究。我就为韦老探求真理的坚持精神所深深感动。再精读本文收录的9个医案及“按语”,我非常折服于这位明心见性的中医泰斗。

      我深深佩服这三点1.韦老只通过脉诊这一中介,就能直接深入对疾病本质的认识;2.韦老使“治本”的临床实践卓有成效:化繁难为简易一临床常用药物不超过二十种;常用针灸穴位不超过二十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凭脉辨证,随机组方、选穴,根本就用不着那些主观臆造出来的繁琐的“理论”和“法则”。化平淡为神奇一凭藉全息脉诊的指引,韦老摆脱了根据局部、表面观察,对疾病所作的主观随意的判断。凭脉辨证可以用很平常的药物、甚至是药食同源的食物(如人参、甘草、扁豆等)很小的剂量(通常是0.01-3g)用很短的时间,治愈一般(未涉虚损和药伤)的疾病。在韦老整理的二百余例高烧病案中,绝大部分一针、一剂、一次治愈。极少数需两次治疗。而且绝无逆调以及压抑疗法强行退烧对机体造成的伤害3.韦老道术一体运用的九个医案,让我懂得触枢机而环通的道理;懂得症状消失的快慢并不是衡量疗效的主要依据,以压抑机体的敏感性达到缓解症状的治疗方法,“疗效”愈快对机体的伤害越大。也让我明白过往分别的,所谓的西医重“有”、重“形”;中医重“无”、重“气”,其实从道的高度看,有、无、形、气乃一物耳;还让我能反复领悟中医调气愈病,执一驭万的道理,即“人生有形,各部分化虽繁,形功各异,实唯经络一气系之耳。一气S之常,则百官协同,诸病不生;一气S之异,则百症迭起。”

感悟三 中医振兴之路在哪里?

      韦老在本文中直言不讳地指出“未来的中医,如依然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将会继续萎缩下去”。振兴之路在哪里呢?1、首先要“复古”之精华,如果背弃自身的精华而勉强与西医结合,势必被全盘西化;如果害怕“复古”,遗弃精华,就会成为千古罪人。

2、中医的振兴方向,就在中医的现代化。中医欲实现现代化,必须实现以深化自我为主要内容的“四化”—(1)基本概念的清晰化,必须摆脱基本概念的含混、朦胧和多元性;(2)以整体辨证为主要内容的基本理论的系统化,必须摆脱以“症”和“证”(局部的症状和局部的状态)为核心的一大堆(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等)非系统整体的辨证方法的束缚;(3)临床内(辨证)外(诊断和治疗)操作过程的简明化;(4)辨证诊断依据的客观化。这四化中辨证诊断依据的客观化(量化、规范化)是中医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是传统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点”。在中医现代化的征程中,脉诊比传统中医四法中的望、闻、问法更具优势。脉诊已有成形的系统理论,脉搏波可量化;而且脉象可作定量和定性分析以及随机析综统计处理。一旦与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两大法宝—信息提取和系统辨识相结合,必将引领中医的现代化进程。实现韦老的美好心愿:“将一个滥觞于远古时代的系统医学挖掘出来并加以深化,在现代条件下向前延伸”。将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奉献给全人类,永享健康,同登寿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