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孩子教育,严管还是放养?

从小严加管教和放养的孩子,长大后哪个更孝顺父母?

第1个回答  2020-11-26
1、从小种下孩子叛逆的苗头。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林高龙指出,在儿童心智成长过程中,他们会有一个内在的心理平衡机制,比如孩子小时候没有力量反抗外在压力,但会无意识或有意识地进行家长不认可的行为,把家长施加的压力反作用于家长,以达到心理平衡。如果这种平衡机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会形成一种爆发式的力量,到了青春期以后突然释放。这时侯,家长们往往武断地认为孩子“变坏了”,殊不知其实这是父母自己在孩子的童年期亲手种下的恶果。2、极易导致孩子患上强迫症。小孩子年龄小,性格还在塑型中。如果孩子一直受到过于严厉的管教,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很容易导致强迫行为,进而发展强迫性格。而强迫性格和强迫症之间关系密切。医学发现,不少强迫症患者在小时候都有过家教过严的经历,这让孩子反而失去了自我,家长、老师说什么他就做什么,等长大后一旦遇到某些压力或是外界因素的改变,就可能患上强迫症。3、大大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对孩子管的太严,孩子一有错误动辄训斥,往往不能够真正帮助孩子克服问题,反而会强化缺点。因为,对孩子来说,通常是以成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已的,成人说他怎么样,他就认为自己是怎样的。而且这种数落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对以后发展很不利。适当的期望值可以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促进成才。但如不根据孩子年龄特点、智力水平,盲目而无止尽地不断提高期望,会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水准,并让孩子丧失信心。家长的这种期望,也就会变成失望。其实,孩子们也是有自尊心和进取心的。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在守规矩的过程中体验到守规矩带给他们的快乐与好处,比如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与赞扬等等,这个时候你甚至不用刻意要求他,他也会自觉且乐于守规矩的。
第2个回答  2020-11-26
父母不能一味的严格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也不能太过放纵孩子,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要一来就劈头盖脸的批评。

孩子应该放养还是严管?父母要懂得兼并,这样孩子才能有出息
要先了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也要给孩子一点时间去阐述自己的想法,这样父母才能更准确的了解孩子所犯的错误,也才能做出相对应的奖惩行为。

特别是遇到孩子没考好的时候,要先了解清楚为什么会没考好,如果是孩子不认真导致的就可以批评他,如果是因为身体不舒服,那父母就应该要鼓励他。

培养孩子自律的能力。

孩子应该放养还是严管?父母要懂得兼并,这样孩子才能有出息
自律的孩子他做什么事情都会有自己的规划,他会更加清楚自己要什么,怎么做。如果孩子有自律的能力,那么父母就不需要担心孩子的学习因为他自己会规划好自己的时间,而且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更容易成功。

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就可以从每天的时间表开始,父母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天的时间表,然后按照时间表上的内容去完成每天的任务,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习惯,做事有规律有计划。
第3个回答  2020-11-26
答:我们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是要严管好,而放养不太好的。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严管好孩子。因为当代这些孩子,他们没有经历过什么样的苦日子,他们都是过着无比幸福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是比较任性的。因此,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就必须从小开始要严管严教,不能放松,要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孩子做个合格的人的道理,教会他们日常生活与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然后培养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力争让他们成为祖国的未来的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如果是放养、放任自流的话,那就是害了孩子的,是对孩子不负责人的具体表现。我们深知:严是爱,松是害。不教不管就变坏。这样的金玉良言是实践证明了的是很有道理的。所以说,为了孩子更好能够拥有更美好的未来,我们不应该放养孩子,而是必须管教好孩子,这样才能成才的!
第4个回答  2020-11-26
管孩子,这是一个自古以来就非常热门并且存在巨大争议的热点问题。有的人觉得管孩子必须严格,比如奉行“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教育理念的华生,也有人觉得,具有一定自由程度的教育是具有意义并且优于普通的教育方式。
毕竟,自由即自律,那么,在教育方式的问题上,作为家长的我们到底该如何选择呢?
上二年级的星星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之所以没有和父母一起生活,是因为奶奶家离自己的学校近,算是学区房。
于是,她就这么一直跟在爷爷奶奶的身边长大。但是。隔代教育总会出现一定的矛盾,比如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星星的妈妈就经常和她奶奶发生冲突。
同许多老年人一样,星星的奶奶觉得孩子不需要教,在年纪小的时候会调皮捣蛋不够听话,兴许还有些叛逆,这都是因为“没有长大”造成的。
可是我们都知道,小的时候孩子不管,等到孩子长大了,想要纠正孩子错误的思想与行为,就会变的很难。
教育道路千万条,怎样的方法才最适合我们,适合孩子呢?漏斗法则的应用,教会大家如何平衡孩子的教育问题,找到正确的教育途径。
一、漏斗法则:爱不是束缚,也不是放纵
什么是“漏斗法则”呢?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漏斗有两个开口,一大一小。当我们使用时,通常是从大口入到小口出。
这也就意味着,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也会面临大小口的抉择,到底是应该松一点还是紧一点呢?
其实,漏斗法则告诉我们的不是一个铁律,用了这个方法就一定能够培养孩子成长,学会了这种方法就一定对孩子的成长有利。
而是在告诉我们,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爱不是束缚,也不是放纵,无法用一条尺子来衡量爱到底正确有效与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5个回答  2020-11-26
对孩子教育是严管还是放养,我的观点是:
以严为主,严放结合。
一,先说严。
惰性,这是人的天性之一,若没有人监管,很可能使之懒惰成性,一旦形成恶习,想改也就难了。辟如学习,从小就应让孩子养成认真,勤奋的好习惯,不然就会偷懒,马虎应付,而这好习惯,就必须靠严管形成。实际上,人的天性还很多,犹如一颗树苗,越长枝杈越多,若不及时去掉无用的枝杈,要想培养成参天大树,恐是空谈。因此,培养教育孩子,就必须像修剪树杈一样,拿起剪刀,该修修,该剪剪,毫不手软,毫不留情。这就是该严则严,该管则管,放任自留,绝对不行。
二,再说放。
常言说,严师出高徒,这话不假。但只有严,没有放,这会把人管‘’死‘’的,一旦管‘’死‘’了,那再严也就没用了。实事上,有很多学生只所以没有按家长的设想走向成功,其中就与管得太严有关,也就是管傻了,管痴了。因此,该放手就放手,该放羊则放羊,给孩子们留有一定的空间,以防憋死,闷死。
当然,完全放手不管,这是极其错误的,树大自然直,是不可能的。实事上,很多只所以没有成才,大多也与放养密切相关。
总之,以严为主,宽严结合。而最最重要的是宽严的度,也就是分寸的把握,把握好了,就会顺理成章,把握不好,就会适得其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