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先秦文学的取象传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1-19
先秦文学深于比兴,深于取象。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云“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庄》、《列》之寓言也,则触蛮可以立国,蕉鹿可以听讼。《离骚》之抒愤也,则帝阍可上九天,鬼情可察九地。他若纵横驰说之士,飞钳捭阖之流,徙蛇引虎之营谋,桃梗土偶之问答,愈出愈奇,不可思议。”章氏这一段话,旨在说明“易象”通于六艺,与《诗》之比兴,互为表里。其举“战国之文”为例,恰又指出了先秦文学的另一传统特征,即深于比兴,深于取象。
从章氏所举实例来看,其所谓“深于比兴”、“深于取象”,大抵即指善用比喻、多用寓言。这确是先秦文学的一个特征。章氏所列举者有《诗》、《骚》、《庄》、《列》和《战国策》。在这以外,先秦之文,如儒、墨、名、法各家著作,无不具有这样的特征。
总之,先秦文学在其产生、发展而渐趋成熟的历史过程中,以生气勃勃的创新精神不断开拓、前进,取得了足以光耀千古的伟大生成就,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为我国文学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愧为光辉的起点;由它所开创的优良传统,沾溉千秋万代。这一时期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伟大作家,彪炳文学史册;产生了以《诗经》《楚辞》和史家、诸子之文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著作,堪为后世典范。先秦文学以其不朽的成就为中国文学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第一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