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父亲,不同的人生短文答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4-0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父亲头顶那些闪光的石头
李汉荣
我父亲的宇宙观和天文学知识,是远古先民式的,朴素、神秘、好玩,带着浓厚的童话和神话色彩。
在父亲生前,除了和他谈论地上的日常生活,我也曾与他零星聊过天上的事。
我依稀记得父亲仰望星空的情景,依稀记得星光下父亲说过的那些很有意思的话。
仰望星空,并不只是哲人、诗人、伟人以及天文学家的专业,我种庄稼的农民父亲,一生里不仅面朝泥土,一生里也仰望星空。面朝泥土,在土里收获五谷;仰望星空,在天上寄存梦境。依我看,我的父亲同时种着两片土地:在地上种粮,在天上种梦。

亲说,星星是数不清的石头堆砌在空中,在天上,居住着许多长生不老的天神,就是他们在摆弄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就像我们在地上修筑各种样式的房子,建造大
大小小的城池,天神也在天上把那些石头摆弄成各种样式,修砌成各种城池。天神从古至今扛着石头,东忙西忙,砌这砌那,这里砌条银河,那里码个北斗,这里堆
个火星,那里又垒出个天蝎。天神忙个不停,其实也好像并不刻意为了什么,很可能只是为了不让那么宽敞的天白白地空着,就像我们庄稼人,看见空地,就要种点
什么,茄子啊,葫芦啊,韭菜啊,就是一截田埂埂也舍不得空着,也要种上几窝蚕豆或一架丝瓜。这么说来,天神也是忙活在天上的劳苦人啦。
太阳可能是
一个燃烧的大石头,温度很高,烧成了火球,天神是安排它照料地上的虫虫鸟鸟、花花草草、人人物物的,若是总那么烧着,会很快烧化的,天神就在每天的结尾将
它投进海里降降温,第二天早晨又开始点火燃烧。据父亲估计,太阳这个烧着的火球——他也把它叫作火石——还能燃烧九千年到一万年左右。一万年以后,这颗火
石熄灭了咋办?我这样问父亲的时候,父亲皱了皱眉头,有些忧心,但很快笑了,说:“天大由天,天到时会有办法的。他劝我也不要为此操心,赶紧把媳妇娶回家
是正事。”
月亮在父亲心中的地位似乎高过太阳,他总是把月亮称作月亮爷爷,却把太阳开玩笑地叫作阳婆子,这样说来,似乎月亮反而成了太阳的丈夫,
是支配太阳的,就像传统的夫妻关系。按理说,太阳促成了万物和庄稼的生长,作为庄稼人的父亲,对此应该是再清楚不过的。但父亲并不以实用主义眼光看待悬在
天上的这两样宝贝,他对它们的感情充满了唯美的色彩。在父亲那里,月亮是被高看一眼、厚爱一层的。我理解,可能因为月亮离人、离土地总是那么亲近,像是家
里的一个远房亲戚;月亮总是那么清亮、纯净和友善,没有半点浑浊和险恶,我猜想,善良的父亲在内心里是把月亮当作一个朋友和知己来对待的;在风雨交加、雷
霆狂暴的天空,月亮总是保持着不慌不忙、不忧不悲、随遇而安的平和形象,这对在颠簸的命运里挣扎的父亲而言是一种安慰和镇静。在父亲的潜意识里,月亮是一
个抬头也见、低头也见的芳邻和榜样。父亲一生尊敬月亮,喜欢月亮,逢年过节总要孝敬月亮。最难忘每到中秋之夜,父亲都要在院场正中摆个方桌,供上月饼、大
枣,虔敬地面东而坐,待月、拜月,当月亮升上中天,父亲就将供品抛向空中,撒在铺满月光的地面。我至今记得父亲跪下来向月亮磕头的情景,父亲起伏的身体
上,落满了自天而降的透明的月光。父亲向苍穹施礼,苍穹也向父亲馈赠祥光。
我想,星空下,月光里,父亲那样虔诚纯真的身影,如今大地上怕是很少很少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开头将种庄稼的农民父亲的宇宙观和天文学知识赋予远古先民的特质,增强了父亲形象的厚度,表明父亲不只是自己个人的父亲,而是中华古老民族的大父亲的形象。
B.父亲眼中的星星是天神忙个不停地堆砌在空中的石头,并认为“天神也是忙活在天上的劳苦人”,作者将庄稼人父亲与天神相比,既展现了父亲的劳苦人生价值,也表达了对父亲的崇敬。
C.尽管父亲回答不了太阳“这颗火石熄灭了咋办”的问题,但他很快以“笑”化解了自己的“皱眉”和“忧心”,并劝我“赶紧把媳妇娶回家是正事”,这表现了父亲的机智和对儿女的关爱。
D.作者始终围绕父亲的宇宙观和天文学知识这一线索,展示他仰望星空的情景,从不同角度表现他的一生,揭示了种庄稼的农民父亲的哲人智慧、诗人气质、伟人情怀。
E.文章在追忆父亲的人生中将天上、地下、现实与梦境融为一体,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饱含哲理的内蕴,人物鲜明的个性及作者浓浓的情思,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和无尽的联想。
【小题2】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去写“月亮在父亲心中的地位似乎高过太阳”的相关内容,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尾说,“我想,星空下,月光里,父亲那样虔诚纯真的身影,如今大地上怕是很少很少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在文中巧妙地写出了父亲的人生与星空的关系。请结合生活实际,对文中所展示的这种“星空与人生”的关系加以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看不清?换一张确定
输入验证码 免注册查看解析和答案,注册/登录用户可查看更多试题解析和答案。

马上分享给同学:

收藏题目
题目纠错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问他网)

根据问他(www.7wenta.com)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父亲头顶那些闪光的石头李汉荣我父亲...”,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遥远的岛
(芬兰)别卡宁

在天气晴和的日子,辽阔的水面上可以清清楚楚看到一个孤独的小岛;打从汉奈斯和别卡记事的时候,他们就总是对那个小岛怀着永不减退的兴趣。

上密密层层长着一片茂密的、异常高大的松林,因此小岛宛若一束绝妙的花束,插在一望无垠的大海花瓶里。它从早到晚一直沐浴在阳光之中。当太阳的巨轮在东方
天际刚一露头,这一瞬间,阳光就已经在爱抚小岛上那些参天大树的树梢了;而当红日西沉的时候,它又仿佛依依惜别,用熊熊燃烧着的余晖把那些树梢染得红艳艳
的。风和暴雨在小岛上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加猖獗,不管风从哪边吹来,无依无靠的小岛总是怀着快乐而轻信的态度迎接它。每当风暴大作,海浪撞击着岸边的岩
石,浪花四溅,几乎一直飞上松树梢头。风在浓密的树冠间狂暴、凶狠地猖狂肆虐。阴雨的时候,小岛仿佛裹在一片灰蒙蒙的雾幕里,看起来神秘得像一个谜。
“真有意思,在近处它像什么样呢?”两个孩子多次互相询问。
他们竭力想探听小岛上的情况,常常向父亲提出一连串无穷无尽的问题,然而得到的却只是一些很简短的回答。小岛实在是太没有价值了,怎么能引起一个成年男人的兴趣呢。
不过孩子们从远处用自己的眼睛眺望着小岛,他们决不能相信,它是像父亲所断言的那样索然无味。他们从前就已发现,世界上有不少事物,它们的美不能打动父亲的心。
孩子们的思想里片刻也忘不了这个小岛,而且有一天他们觉得:他们简直是非到那儿去一趟不可了——这是不足为奇的。
不过怎么去呢?路很远,父亲极其严格地禁止孩子们用船,他们也不敢违抗他的禁令。那么怎么办呢?因为要到那个小岛,只能从海上去--坐船或者是从冰上走过去。这么说,没有任何旁的办法了--得等到冬天。
这期待已久的日子、实现理想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个孩子用由于急不可耐而发抖的手拿出了滑雪板偷偷地上路了,他们的心在战栗。冷彻骨髓的一月的寒风刺痛他们的面颊,使他们感到像火烧似的。遥远的太阳的寒
光照得人眼花,可是毫无暖意。滑雪板滑得很顺利,孩子们看到前面就是在寒冷的闪光中变化万千的目的地,于是越来越鼓足劲头,继续向前滑去。他们所有的念
头、所有的思想都集中到了那个奇迹的岛上,而随着每一次挥动滑雪杖,它离他们就越来越近了。
他们曾那样日夜梦想的奇遇,千百万令人头晕目眩的童话
中的奇遇。——当他们的脚踏上小岛的那一瞬间,这一切就都要实现了!所有他们读过的童话,所有他们梦想过的奇迹,千千万万的童话和奇迹,今天一定都会成为
现实。他们的嘴笑得闭不拢,眼睛也向风,向太阳和灿烂发光的雪面冰凌微笑着,他们忘记了世界上的一切,只除了一点:今天是他们的节日,滑雪板正带着他们向
遥远的小岛飞驰。
当太阳的最后一束光线在遥远的小岛上逐渐熄灭的时候,孩子们回来了。他们回来的时候十分疲倦,神情严肃。在他们那少年人的心里带
回了一个可怕的生活的秘密。他们的思想里再没有任何关于奇遇的想法。他们的心里再没有任何希望。他们已经不再向小岛眺望了,虽然在深红色的夕照中,岛上寒
冷的闪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耀眼夺目。他们不再眺望了,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真实情况,赤裸裸的、阴郁而令人痛苦的真实:遥远的神话般的小岛原来只不过是
一片不成样子的可怜的荒野,遍地砾石,遍地都是暴风雨遗留下的痕迹。那儿只有普通的泥土和石头,最常见的石头和泥土--和他们的脚每天踩着的泥土完全一
样,甚至还要差一些,更加粗糙,更加贫瘠。岛上的树林里也是一些最普通的树木,最常见的松树,高大的褐色树干耸立在乱石之间,生着弯曲的、被暴风雨折断的
树枝。
不,他们再也不想看那个小岛了,无论是今天,还是旁的日子--永远,纵令生活突然变得千百倍阴郁,枯燥无味和毫无意义。
这天晚上,他们躲在自己的床上悄悄地哭了,背着父母,甚至互相隐瞒着。他们伤心地痛哭,不能回答自己,为什么他们这么难过,为什么睡梦不肯来临。(蒋孔阳主编,节选自《现代世界短篇小说选》,第二册,安徽人民出版社l981年版)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两个小孩的心理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分别理解文中划线词或句子的含义。
(1)不管风从哪边吹来,无依无靠的小岛总是怀着快乐而轻信的态度迎接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天晚上,他们躲在自己的床上悄悄地哭了,背着父母,甚至互相隐瞒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文题“遥远的岛”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第二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孩子们的探险活动是失败的、没有价值的,也有人认为这是颇有意义、很有价值的。请结合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父亲和他用过的农具
李汉荣
父亲已经七十多岁,干不了农活了,他用过的农具也都退休了,安静地躺在不起眼的角落里,抚摸它们,像抚摸父亲经历的那些岁月,像抚摸土地的记忆……
锄头

月形的,像下弦月,锄把一动,又是上弦月了。弯月形锄头刃口浅,挖地时点到为止。挖下去,土顺从地随着刃口起伏,杂草认错似地倒下来,庄稼们兴奋地招手,
好像看见了白昼的月亮。在天黑的时候扛着这种锄头劳动或走路,人就不容易疲倦,你随时可以用锄头敲击什么,敲敲石头,敲敲树木,敲敲电线杆,有时不声不
响,那一定是你用锄头在敲击自己的内心。当月亮出来了,月光照在锄头上,锄头被镀成一个月亮,你是扛着月亮走在路上。为什么土地上的人们再苦再累也不绝
望?我就想,肯定是因为他们和月亮的关系,天上有月亮,手里也或多或少握着一点月光,哪怕是握着月亮的影子,人就对日子有了念想。先人们把手中的农具打磨
成月亮的样子,按照天上的梦境安排人间的生活,大概很古早以前的先人们,就以这种农具为后人立下了遗嘱:活下去,有月亮在,有月亮的影子在,夜再黑,也不
会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长方形木框下面,钉满纵横排列的铁钉或木钉。用它将旱田和水田的坷垃碾细,也用于平整土地。用耙碾地的时候农人是
站在耙上面,靠牛的力气、人的重量、铁钉或木钉的锋利,将土地碾细或整平。耙田的时候是农人最潇洒的时候,耙在坎坷不平的土地上颠簸,农人的身体时而挺
直,时而倾斜,时而左转,时而右旋,时而紧张,时而轻松。遇到急转弯,农人手挥牛鞭,鞭影在空中划过一道半圆,农人的身体随弯度的展开也呈弓形,弯转过来
了,农人又挺直了身子,牛歌悠悠从口中流出。后来我看过芭蕾舞,我又觉得父亲耙田的姿势颇像一种芭蕾舞,甚至我觉得比舞台上的芭蕾演出更丰富也更生动——
沉默的牛是美的,唱着牛歌、手舞鞭梢、俯仰旋转着的父亲的身影是美的,从牛背上缓缓下沉的夕阳是美的,是那种含着淡淡伤感的美;甚至那从牛蹄和耙尖下溅起
的泥浆也是美的,是那种朴素得近于原始的美。夕阳下起伏的泥浪散发着古老的芳香。
井绳
通向月亮的路并不是美国航天局发现的。在美国之前,
甚至远在公元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发现了接近月亮的最佳方式。美国航天局用了很大的劲爬上了月亮,只抓了几块冰冷的石头拿回来让人类看,让人类扫兴,让人
类的神话和童话破灭,让孩子们面对冰冷的石头再不做美丽的梦。美国航天局让人类离月亮越来越远,离石头越来越近。我父亲不知道人类的宇航船在天上折腾些什
么,我父亲心目中的月亮仍是古时候的那个月亮,那是神秘的月亮,是嫦娥的月亮,是吴刚的月亮。我不读诗的父亲也知道,李白打捞的就是水里的这个月亮。

父亲几乎天天都要和月亮会面。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一直都在打捞水中的那个月亮。你见过我父亲在月夜里挑水的情景吗?他望一眼天上的月亮,他微笑着低下头
来,就看见在井水里等着出水的月亮。我父亲就把月亮打捞上来。两个水桶里,盛着两个月亮,一前一后,猛一看,是父亲挑着月亮;仔细看,就会发现是两个月亮
抬着父亲,一闪一闪在地上行走。
通向月亮的路是多长呢?美国航天局走了30万公里,他们到达了一块冰冷的石头。我丈
量了一下父亲用过的井绳,全长三米,父亲通过这三米的距离,打捞起完整的月亮和美丽的月光。审美是需要保持距离的。取消距离,美国得到一块冰凉的石头;谦卑地、怀着敬畏守着一段距离,我的父亲披着满身满心的圣洁月光。

发现,美国是一个会折腾的技术员,父亲是一个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美学家。为什么要去解剖一个美女呢?为什么要把天地奥秘都去洞穿呢?为什么要用冷冰冰的技术
去肢解万物的大美大神秘呢?我记得父亲的那根井绳,三米的长度。三米之下,就能触到孔夫子和李白的那个月亮;三米之上,到处是伸手可掬的白银一样的月光。
(取材于作者同名散文,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父亲用锄头耕作的场景表现得充满情趣,这能使读者从中体会到父亲劳作时愉快的心情。
B. 虽然文中说“耙田的时候是农人最潇洒的时候”,但那一系列体态变化的描述,也能暗示出农人劳作的辛苦。
C. 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中西方对月亮的不同认识,对美国的科学技术进行了的讽刺,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D. 父亲始终怀着一种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所以在他每个劳动的场景中都会使人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E. 作者通过对父亲使用过的农具的描述,既表达出对父辈农耕生活的向往,又传达出了对生活的独特思考。
2. 文中写父亲月夜挑水一段写的十分精妙,请作简要赏析。
3. 请简要分析“月亮”这个意象在文中具有怎样的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父亲和他用过的农具
李汉荣
父亲已经七十多岁,干不了农活了,他用过的农具也都退休了,安静地躺在不起眼的角落里,抚摸它们,像抚摸父亲经历的那些岁月,像抚摸土地的记忆……
锄头

月形的,像下弦月,锄把一动,又是上弦月了。弯月形锄头刃口浅,挖地时点到为止。挖下去,土顺从地随着刃口起伏,杂草认错似地倒下来,庄稼们兴奋地招手,
好像看见了白昼的月亮。在天黑的时候扛着这种锄头劳动或走路,人就不容易疲倦,你随时可以用锄头敲击什么,敲敲石头,敲敲树木,敲敲电线杆,有时不声不
响,那一定是你用锄头在敲击自己的内心。当月亮出来了,月光照在锄头上,锄头被镀成一个月亮,你是扛着月亮走在路上。为什么土地上的人们再苦再累也不绝
望?我就想,肯定是因为他们和月亮的关系,天上有月亮,手里也或多或少握着一点月光,哪怕是握着月亮的影子,人就对日子有了念想。先人们把手中的农具打磨
成月亮的样子,按照天上的梦境安排人间的生活,大概很古早以前的先人们,就以这种农具为后人立下了遗嘱:活下去,有月亮在,有月亮的影子在,夜再黑,也不
会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长方形木框下面,钉满纵横排列的铁钉或木钉。用它将旱田和水田的坷垃碾细,也用于平整土地。用耙碾地的时候农人是
站在耙上面,靠牛的力气、人的重量、铁钉或木钉的锋利,将土地碾细或整平。耙田的时候是农人最潇洒的时候,耙在坎坷不平的土地上颠簸,农人的身体时而挺
直,时而倾斜,时而左转,时而右旋,时而紧张,时而轻松。遇到急转弯,农人手挥牛鞭,鞭影在空中划过一道半圆,农人的身体随弯度的展开也呈弓形,弯转过来
了,农人又挺直了身子,牛歌悠悠从口中流出。后来我看过芭蕾舞,我又觉得父亲耙田的姿势颇像一种芭蕾舞,甚至我觉得比舞台上的芭蕾演出更丰富也更生动——
沉默的牛是美的,唱着牛歌、手舞鞭梢、俯仰旋转着的父亲的身影是美的,从牛背上缓缓下沉的夕阳是美的,是那种含着淡淡伤感的美;甚至那从牛蹄和耙尖下溅起
的泥浆也是美的,是那种朴素得近于原始的美。夕阳下起伏的泥浪散发着古老的芳香。
井绳
通向月亮的路并不是美国航天局发现的。在美国之前,
甚至远在公元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发现了接近月亮的最佳方式。美国航天局用了很大的劲爬上了月亮,只抓了几块冰冷的石头拿回来让人类看,让人类扫兴,让人
类的神话和童话破灭,让孩子们面对冰冷的石头再不做美丽的梦。美国航天局让人类离月亮越来越远,离石头越来越近。我父亲不知道人类的宇航船在天上折腾些什
么,我父亲心目中的月亮仍是古时候的那个月亮,那是神秘的月亮,是嫦娥的月亮,是吴刚的月亮。我不读诗的父亲也知道,李白打捞的就是水里的这个月亮。

父亲几乎天天都要和月亮会面。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一直都在打捞水中的那个月亮。你见过我父亲在月夜里挑水的情景吗?他望一眼天上的月亮,他微笑着低下头
来,就看见在井水里等着出水的月亮。我父亲就把月亮打捞上来。两个水桶里,盛着两个月亮,一前一后,猛一看,是父亲挑着月亮;仔细看,就会发现是两个月亮
抬着父亲,一闪一闪在地上行走。
通向月亮的路是多长呢?美国航天局走了30万公里,他们到达了一块冰冷的石头。我丈
量了一下父亲用过的井绳,全长三米,父亲通过这三米的距离,打捞起完整的月亮和美丽的月光。审美是需要保持距离的。取消距离,美国得到一块冰凉的石头;谦卑地、怀着敬畏守着一段距离,我的父亲披着满身满心的圣洁月光。

发现,美国是一个会折腾的技术员,父亲是一个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美学家。为什么要去解剖一个美女呢?为什么要把天地奥秘都去洞穿呢?为什么要用冷冰冰的技术
去肢解万物的大美大神秘呢?我记得父亲的那根井绳,三米的长度。三米之下,就能触到孔夫子和李白的那个月亮;三米之上,到处是伸手可掬的白银一样的月光。
(取材于作者同名散文,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父亲用锄头耕作的场景表现得充满情趣,这能使读者从中体会到父亲劳作时愉快的心情。
B. 虽然文中说“耙田的时候是农人最潇洒的时候”,但那一系列体态变化的描述,也能暗示出农人劳作的辛苦。
C. 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中西方对月亮的不同认识,对美国的科学技术进行了的讽刺,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D. 父亲始终怀着一种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所以在他每个劳动的场景中都会使人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E. 作者通过对父亲使用过的农具的描述,既表达出对父辈农耕生活的向往,又传达出了对生活的独特思考。
2. 文中写父亲月夜挑水一段写的十分精妙,请作简要赏析。
3. 请简要分析“月亮”这个意象在文中具有怎样的含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