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问一下有没有有关河南风俗文化的书?

请问有没有那本书有介绍河南风俗文化,最好是能在网上立刻看到的电子书,谢谢了

第1个回答  2013-03-27
1、丧仪中的河南人

在河南的戏曲里面,传统的戏曲的分量比较多一些。而一些著名的演员,所表演的代表剧目,经常上演。河南电视台举办的一个《梨园春》节目,是票友们最喜欢的节目,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虽然热闹,却也包含着隐忧。每一个上台的票友,一张嘴,都是一个味道,唱着同一段戏曲。

应该说,再好的东西,经常看到听到,也就熟视无睹了,不过那些观众依然痴迷于此,认真的听,认真的看,溶于其中。是不是正因为在河南人的生活里,戏曲的味道很浓重,人人生活在其中而不自觉,把戏曲中的角色,幻化成了自己的人生,所以才如此喜爱呢?

河南人的性格里面,有一种不自觉的角色扮演思想一直贯穿着。每做一件事情,不是真心要做,需要去做,而是因为有观众观看,有了观众的眼光,才有继续做下去的意思。这一点,可以从河南民间在丧事的铺张上看到。

民间讽刺那些孝子说:“生前不养,死后铺张。”很多儿女在老人生前恶语相向,不管不问,死后却大事铺张,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河南人性格中的戏曲因素:所作的一切,要有观众,否则所有的作为是没有意义的。

有一个嘲笑葬礼上哭泣声的顺口溜说:“闺女哭得是惊天动地,儿媳妇哭的虚情假意,他表嫂子哭得有如放屁。”因为在河南民间风俗习惯,女人嫁出去以后,有娘家人撑腰,在丈夫家才硬气,没有娘家人是很悲凉的。而这个撑腰人就是娘家的母亲,所以哭得伤心。媳妇和婆母的矛盾,一直难以调和,所以哭的虚情假意,他表嫂子是外人,出于礼貌,没有泪也要挤一些应景。这种关系可以由另一首顺口溜看出来:“姨没姥娘亲,妗子是外人,他表嫂子是龟孙。”

如果在一个村子里,同时死了两个老人,那么这个村的居民,就可以作评判,评价两家的丧事谁家办的风光漂亮,在河南农村,流行在婚礼和丧礼上吹唢呐。随着竞争的加剧,听说现在的唢呐班子不单单表演吹奏技巧了,还要表演一些花活,例如脱衣舞。

丧仪要举行几天,每天晚上都有唢呐表演,大家在棺材前守灵,因为哭泣的时间长,很多人没有眼泪了,大家都在枯坐着,听说南方这时候可以打麻将,河南是不可以的。因为仪式拖的时间太长,那些真心哭泣悲伤的也没有了力气,很多真正悲哀的,仪式后都会大病一场。

到了入土那天,村里的闲人们就会跟着观看,一路上鞭炮齐鸣,唢呐开路。除了所用的物品的颜色不同,和婚礼区别不大。而这个时候打幡的孝子,摔老盆的人,都是有讲究的,因为摔老盆的人,要继承老人的遗产。

这只是没有纠纷的过程,如果说在葬礼前,死者的娘家人对死者的家人表示不满(指死者是女的),就会有纠纷,这些娘家人会提出要求,阻止下葬,这对死者的家人来说,是丢脸面的,需要别人来调和,在达到双方满意后,纠纷结束,安葬死者。

至于死者的意思,全部由这些生者的意思来决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