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调研日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到一个企业走访。与某公司老总交流了一些情况。并在他的陪同介绍下。参观了车间整个生产流程。受益颇丰。

这家公司是一家生产汽车配件的厂家。按照我们统计的行话说,这是一家准规模企业,所谓准规模企业,就是已经达到了我们的统计标准,但是还没有纳入到我们统计的范围。这样的单位是我们培养和服务的对象。

我们到企业进行调研。一方面是为了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掌握第一手的真实资料,重点就是把握一个真。另一方面, 就是为了帮助企业申报企业一套表调查单位做准备。看看申报四上企业缺什么就补什么。

企业坐落站老峰镇境内。离开发区管委会很近。仅隔一条公路,在管委会斜对面。本来可以步行走过去。小袁说,对面停车位很多,带车过去,等会到下一家企业方便。

没有一分钟的时间。我们就在对面停车位停下了。我们先到办公区,乘电梯上3楼。企业的负责人在会议室里接待了我们。

同行的小袁告诉我,企业老总跟他同姓。我们简单的表明了来意。希望他能够给我们介绍介绍企业的情况。

袁总告诉我们,他的公司2017年注册。在2018年年初进行了安装调试,并在当年开始投产。三年来。生产规模成倍增长。预计正常经营不出意外的话,两三年内,可以初步达到生产设计能力。

目前,企业上下游供应链关系已经疏通顺畅。生产经营已经逐步走向正常轨道。企业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有自己的专利,而且是由袁总亲自领军,进行技术应用开发。

去年疫情的时候。预计受疫情影响订单不足,所以生产准备不够。没料到八九月份,供需缺口竟达到一倍以上。铆足力气,抓紧生产,仍然没有达到需求。即使是这样的情况。公司的生产规模也是翻番增长。

企业目前的主要困难是招工难。原设计需要80名技术工人。去年招工尤其困难,勉强招了40来个人,今年有陆续招收了一些人,目前达到了56人。离满产所需要的岗位人员还有一定的差距。

袁总毕业于合工大。专业出身。在环新厂干过,早年在家乡桐城经营过一个企业。后来才来到市开发区。他从企业的最基层岗位干起,有比较深的实践基础,许多技术经验都在初期的创业当中积累的。据他介绍,目前自己是某个层级的科技领军带头人。

话题聚焦到企业的技术工人。企业对于技术工人有一定的标准。他总结为,一个合格优秀的技术工人。应该具有独立操作,能够调试设备,能够维护设备,能够带班培训这四项技能。因此。需要年轻的技工。不但要满足一般的操作标准。而且要勤于思考和观察。熟练操作。懂得在工作中积累经验。而像这样的人。在企业当中。存在而不多。一般的工人。总是被动的接受指导。而且还常常做不好。

袁总回忆起年轻时学习操作时的情况。他到浙江台州。跟班实习。每天收工的时候,都要清理操作台,把该擦的地方擦的整齐干净。每天早晨,会早一些来到车间,将所有要用的工器具准备好, 并检查设备的各种状况。这一切预备工作做好,还要为师傅泡一杯茶,等待师傅的来临。我想。这在当时即体现了技术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大家对技术工人的尊重,更体现了年轻人肯于学习的精神。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会细心的听取师傅的教导,严格训练自己,按照规程进行操作。有的时候还要默默的偷学。我们现在的作业操作太多的依赖机器设备。机器设备一出现问题。就要花大力气全方位的检查。人的能动性没有发挥起来。一个好的工人可以通过机械设备运行的声音差异。直接判断出问题所在。这不但能够给企业节约成本,而且能够避免许多麻烦,能够在操作中迅速的解决问题。所谓大国工匠,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水准,让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方面我们与先进的制造业大国相比还存在一些距离。

袁总告诉我们。他曾经呆的一个企业。出现了一个机器故障。要从国外请来技术人员。但每天的工资就达到1万元。还不包括来往车费或吃住用度。近几年有所改观,但是水准还有差距。

所以我们现在要注意培养大国工匠。但是,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心气比较浮躁,总是想着要做白领工人,不愿意一线操作,做蓝领工人。在学技术懂操作方面,不能够精益求精,进取心不够强,被动的接受训练。应该说对自己所做的工作,不够上心。而因为招工困难,企业的用人标准没办法那么严格了,只好退而求其次了。

我问。工人当中,有没有比较突出的,有这方面专业精神的。袁总回答说。有倒是有一些,但是不够普遍,不能形成氛围。针对工人操作技能的高低,他也制定了相应的薪酬制度,鼓励工人进步,不断培养学技术,懂操作, 肯钻研的一线工人,力求有一个促进提高。

大家就这个话题,聊的比较集中。时间关系,我们提出到车间去看看。在袁总的陪同下,我们一行人跟着到车间。

这是一个几千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企业的全部工作流程都在这里面完成。包括材料配比。胚件成型和热化固件。

据了解,材料配比是生产流程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各种材料的配比,堪称是企业的机密。我们看到,有各种包装袋的金属粉末原料。这些粉末大多是进口的。我询问了袁总。这些配比是人工操作,还是机器操作,如何计量?他回答说,目前还是采取人工计量,但基本上比较准确,不影响产品质量,或者说对产品质量没有形成决定性的影响。后期会考虑设计一个机器设备,来替代人工进行配比和计量。

袁总介绍说,他们厂好多设备都是根据制造工艺的需要,由他们企业自己进行设计,外包设备生产商进行制造。有一些设备,也增加了一些数字化的模块,用于操作管理。但大多还是采用人工来测量,我观察到产品有一个检验的过程,就是用人工来进行测量,我问这些产品是不是进行抽样调查,袁总做了肯定的回答。

热化设备比较先进,据说热化的温度能够达到1000多度,而我们在旁边经过,并没有感觉到热的感觉。产品经过热化最后形成产品。

对这个零配件的生产过程,我比喻说成是烧窑的过程。先是经过配方形成胚件,然后再通过热化形成成品件。袁总笑着说。大概就是这个概念。

前后约一个小时的参观交流和学习。让我们对这家企业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对企业的工作流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这家企业的领头人。袁总。不但是一个管理者,而且是一个技术设计的领头人,更重要的是他的成长经历,是什么让他成为这样双料人才, 而这也是现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最宝贵经验,更是我国教育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基础性教育的问题。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既有环境的影响,又要有个人的努力。有幸认识了这么一位企业家,可惜当时没有询问袁总的全名。暂且就这么称呼他吧。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