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藩篱道德经》 序 曾国藩的四十不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1857年,曾国藩46岁,父亲去世。

虽然26岁中进士,十年七升迁,官至二品,但这么多年来,伴随着他人羡慕的,却是自己私底里“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痛。

一家自有一家难,外表光鲜的成功人士也不例外,宝宝心里苦,只是宝宝不说罢了。

对皇上,赤胆忠心,但身为汉人又手握私兵,当然备受猜忌;

官场中,一身清廉,但性格耿直又口无遮拦,自然四处碰壁;

军事上,稳扎稳打,但缺粮少饷又孤立无援,必然屡战屡败……

罢了,索性申请回家守孝(守制),借着战事吃紧,和领导讨价还价一番……

没想到,申请批准了。

原来皇上也具备天文学常识: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

曾国藩凌乱了,像自己这样学习好、思想好、工作好、纪律好、作风好的“五好青年”,怎么就被领导赤裸裸地忽视了呢?他拿着历史著作废寝忘食地苦读,拿着名人传记起早贪黑地翻阅,可最终也没找到答案。

到底差哪了呢?

曾国藩整个人都不好起来,身心郁结,痛苦不堪,病了!

或许伟大的灵魂总会有上天眷顾,“当你真心想要去做成一切事情的事后,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牧羊人的奇幻之旅》),虽然现代那些突破N维的灵修大师总是这么接引众生,但是在那个年代,代表宇宙登场的却是一个丑陋无比的神秘小老道,他除了开些中药给曾国藩治身病外,还给出了一个医心病的药方——读老庄。

曾国藩先从《道德经》开始。

虽然这本书儿时就已经诵的滚瓜烂熟,平时闲侃也能谈玄论妙,但这次读书,曾国藩放下了文字考校、丢掉了修道炼丹,结合着前半生的成败得失一点点的参究,终于在人事上悟了。

这一年,他47岁。比起孔子的四十不惑,晚了七年。但比起那些一辈子浑浑噩噩、罔苦劳碌而不得的人来说,又是那么幸运。

人事通天机。

此后的曾国藩,左右逢源、见招拆招,“高度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相结合,主动性、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终于成就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美名。

有人说曾国藩悟了,是“明”了一切道理,什么“柔弱胜刚强”啊、什么“抱其雄守其慈”啊、什么“居善地、心善渊……”啊……

可是,在我看来,与其说曾国藩读《道德经》“明”了一些道理,还不如说曾国藩“破”了一切道理。

难道年幼时就读过《道德经》的曾国藩,当时就没看到这些道理吗?他看到了,但为了成为自己内心儒家圣人“先忧后乐”的模样,他不屑。

难道47岁后的曾国藩就一味的柔弱吗?他就不敢为天下先了吗?那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是如何攻克的?他又怎么会搞洋务运动?

他在破。

通过读《道德经》,他勘破了思想里儒家扎下的藩篱,冲破了中外文明的壁垒,突破了观念上正邪忠奸的沟沟壑壑,打破了内心中成为忠臣良将的欲望,于是才能——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

历史上,名人注解《道德经》的书,成百上千,读者总认为他们都在围绕一个“道”字立论。

其是,这是有偏颇的,“道可道、非常道”,开篇一章这句,难道不就蕴含着“破”的意味吗?

这本书,我想阐释《道德经》“破”的一面,突出《道德经》另一重内涵——

只有打破内心藩篱,方可体悟宇宙法则。

亲爱的读者,让我们一起拿起思想的手术刀,勇敢地朝向我们的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