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很多老人离世儿女们不掉眼泪,反而花钱找外人来哭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1
这种事情还的确不少。我的老家很早就有一个剧团。过去演唱样板戏和文艺节目,很是红火了一阵子,每逢过年过节就演唱,在三里五乡很出名。还经常被外地邀请演出。自从实行包产到户后,生产队解散后,剧团也散了架。从90年代后,原来剧团的人自由组合,成立了两组吹打班子,各自购置了乐器。巡回给那些去逝人家吹丧、哭丧。有几次回老家探亲都曾耳闻八三睹。那情景实在难以苟同。

明明死了人,是件很悲哀伤心的事,可是吹打演奏的乐曲却是欢快喜庆的调子,比如“红高梁"里的“大花轿",什么“妹妹坐船头",什么“大姑娘美大姑娘浪"等等,令人听了哭笑不得。尤其更闹心的是哭丧。吹打班里还有专事哭的差事。不管谁给钱,光死者称呼什么,哭者跪在哪里,就代替出钱的人称呼什么,震天动地的呼叫,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丧,令人心中真不是个滋味。其中竟然还有当年的发小,都年过花甲了,还要东跑西颠去哭丧。我曾问过他们,为何要干这种差事呢?他们回答是,“干这活儿,虽然很下贱,可挣钱快呀!咱们老农民,如今也谈不上什么脸面不脸面,自尊不自尊,只要能挣钱,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有时竟把嗓子哭肿哭哑了。这些吹打班一般也就四丶五个人,人员少而精,毎个人都身兼数职,吹拉弹哭,每次历时两天多时。据他们说,如果碰上富裕人家,豪门大户死了老人,亲友多,吊唁的人多,代哭丧的就多,挣钱也多,对付了一次就能每人能分到千儿八百的。一般农村家庭去逝老人,也挣三、五百元。

哭丧,已成为一些农村新的陋习。不知这是 社会 变化的太快,还是 社会 的公序良俗在倒置?一切向钱看似乎无所不用其极。有时候为这些农村艺人深感悲哀,有时侯又为他们善于抢抓机遇,委屈求钱而感到惊讶。

亲爱不实、自私为真!又或者已达无相境界?不管啥样也不要总拿农村为例、人心城乡一样。

答:这就是农村当今的怪现象,显摆比阔。活着不孝顺,死后人做给人看!这种怪现像主要分布在各省的各个地区、云南省主要分布在昭通、曲靖、宣威等地。大理、普洱、版纳这些地区都不请人跳、唱、哭等这些活动!这是对死者的不敬、我们主要请吹和做道法。

朋友了解农村吗?你知道农村老人离世,儿女们不伤心难过吗?要是真正了解农村人,就发表和报道,不真正了解老农民,不要贬低老农民

由于火葬把人情冷暖当垃圾烧了,去到火葬场的亲人们,心里一片荒凉,没有亲 情感 ,那里来的悲哀?

不是花钱请外人来哭灵,而是随音乐队吹鼓手带来的原先设置好的不同情况的落音播放而产生的效果。既简单又隆重。我们这里几乎家家都是这样。只有在出葬那一刻子女才流泪。其实活在时都孝敬孝顺父母那才是正道。死了后再怎么隆重不见得有多么的孝。

农村老人去世为了证明儿女的孝,证明自己的人气指数,就要请出越有热闹性吹鼓手,最有引人瞩目的哭灵声,来炫耀自己的怎么着怎么着。往往这种气势就被村里人的追捧与跟随,所以人在气氛的热闹中,忘记自己所在悲情中的感受。不过这种现象在农村里,也称之为活着不孝死了孝的行为。至此我要劝劝现在的人,活着要对待起老人,死了安葬好老人比什么都好。把有限的钱花在老人需要的地方,千万不要把挣来的钱花在去世的老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