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要警惕5种“强盗逻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基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否则很容易被人“忽悠”,而陷入无尽的麻烦中。让自己具备明白是非的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学会辨析强盗逻辑。

强盗逻辑就是那些说理说不过,于是就破坏游戏规则的逻辑。他们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被形象地称为“得州神枪手”。

得州神枪手:得州有一位神枪手,百发百中。因为他先打枪,然后在弹孔周围画靶心。比喻生活中那些 先定死了结论,然后往回找证据的人。

在生活中有5种常见的强盗逻辑,下面就把它的底层逻辑展现给大家,让我们一起辨析。

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先确定结论,然后回头找证据。

一般的论证过程是从前提条件推导出结论。循环论证的特点是: 前提就是结论,结论就是前提 。比如说著名的“心诚则灵”理论。

“大师,我许的愿为什么不灵?”

“心诚则灵。”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心诚呢?”

“愿望实现了,就能证明你心诚了。”

你看,这句话等于说:“只有被证明灵验了的心诚才会灵验。”——这就是循环论证。

听我这么解释完,你肯定觉得这种逻辑很搞笑吧——但如果我说“足够努力你就能成功”,你怎么就信了呢?

诉诸无知有两种形式:

现实中的例子很多,比如以下两个——

“太阳系一定在少于一百万年前形成,因为就算太阳只是由煤和氧组成,以太阳释放能量的速度,在这段时间内燃料必已耗尽。”(这是19世纪百科全书的诉诸无知的谬误,建基于在当时没有方法比煤更有效率的燃料。当20世纪发现辐射和核聚变,太阳的年龄即被假设为数十亿年。)

伯明翰主教蒙特弗洛尔(Hugh Montefiore)在他的著作《神的可能性》(Probability of God)驳斥进化论时写到:“如果北极熊在北极没有任何天敌,那么它们便不需要一身白色毛发作保护色了。”这论断被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著作《盲眼钟表匠》(The Blind Watchmaker)中推翻。道金斯指出当北极熊捕猎时,保护色能协助隐藏行踪,以免被猎物发现。   

这个逻辑错误现象,大家应该在生活中看见的比较多。

一种常见的以偏概全是“地图炮”。 地图炮原来是一个塔防游戏里特别厉害的大面积杀伤武器,后来被引申为“地域攻击者,或是以少数人的行为否定某个群体行为”的地域性以偏概全。

比如,“东北人都是黑社会;广东人什么都吃;山西人爱吃醋;河南人总被黑……”。

另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把“多因素带来的成功”简化成“只要……就……”。 大部分的成功学和相当一部分的商业书籍,都使用了这个套路——把某件需要很多因素构成的事归功于一个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思维呢?

在心理学中,这种思维叫“成见效应”,也就是“光晕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就像是盲人摸象,摸到一个点,就以为大家就是这样的。

“大家都……”也是一个常见的逻辑谬误——“因为大家都……所以是对的”。

比如“这么多人吸烟也没事,所以吸烟没问题。” “大家都在读的书,一定对我也有用。”

“科学家种太阳”在他的文章《为什么我从来不看知乎的回答》中提到一个有趣观点。他认为知乎的回答都是通过点赞顶上来的,而在一个专业领域,知道真相的人只是少数,所以点赞数较高的答案很容易沦为一群人的价值判断,而这个答案很可能不是事实判断,这就容易进入从众谬误。

由于我们多年来接受“填鸭式”教育,大脑热衷于权威,我们就很容易被人反制,而很多忽悠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选择了“诉诸权威”这条道路。

诉诸权威最常出现的问题,是 把一个领域的权威,也默认是另一个领域的权威 。例如,美国历史上多次把军队将领选为总统,华盛顿、爱森豪威尔等。有时他们是好总统,有时不是,但是他们的军队经历并不一定能转移到国家领导上来。

这种问题在体育及娱乐领域更为突出。一位体育明星可能适合为一款运动器械代言,但他们显然不是香水或剃须刀产品的专家,事实上他们可能甚至从来不使用该产品,而只是关心代言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警惕这5种“强盗逻辑”,保持清晰的头脑,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