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家人’,有什么要求、标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7-24

依据如来的正法规与律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检证明到你认为有缘的寺院。

2、四肢齐全,六根具足。

3、五官端正。

4、没有染上会传染的严重疾病。(如爱滋病,多种皮肤病等。但伤风感冒不在此例。)

5、没有债务问题缠身者。(如:破产、生意失败而欠下一身债务者。)

6、没有违犯国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缠身者。(指遭警方通缉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满出狱者不在此例。)

7、年龄不小过7岁,不大于60岁。

8、精神健全。(指没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癫症之类会失去知觉理智而失态之病症。)

9、心理健全、正常。(如,双性人不可出家。)

10、要求出家者,须本人自愿,六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虔诚,爱国守法(包括无法律纠纷)。

扩展资料:

出家要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父母许可,无婚姻恋爱关系。寺院对要求出家者,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考验阶段要做的事情:

背诵五堂功课、学习沙弥律仪、学佛教基础知),可以拜一个比丘,女性则拜比丘尼为剃度师,定期在佛前举行剃度仪式,即剃去须发,以僧装更换世俗服装,去俗姓,改姓释,并由师父按各自法派取一法名与法号。并按规定发给度牒。

然后经过短期修学,求受十戒,这就成为沙弥或沙弥尼。沙弥是根据古代印度语音译的,意义是“息恶行善”者。取得了沙弥或沙弥尼的资格,即为比丘或比丘尼的候补者。(全国汉传佛教实行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7-24

按佛陀的教法,出家的要求则有十三重难与十六轻遮,分别如下:

十三重难者,不适合或不许出家的人: 

坏内外道:怀着破坏佛教的目的来出家者 ;破他梵行:与守净戒人行淫欲者;贼心入道:偷听说戒者 ;二根:具有男女两种性器者; 黄门:性机能不正常的人。以及畜生变为人形者,非人变为人形者,犯边罪(曾经受戒而犯大戒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十六轻遮者,即此十六种情况不可出家: 

不度奴婢,不度盗贼,不度负债人,不授年未满二十岁者具足戒,不度癞、白癞、痈疽、颠狂等病人(凡是身心不健全,五官不端正者皆不度),父母不听者不度,不度军公现职人员,不得无衣无钵受大戒,不得借人衣钵受大戒,不自称名不得戒,不肯称和尚名不得戒,教授乞戒而不乞戒不得戒,穿着俗服外道服及装饰品者不得戒。

扩展资料:

落实宗教政策后,中佛协还有一些具体的程序性规定:

凡符合条件的,由本人填写出家申请书,到当地街道或乡镇盖章,证明其身心健康,无不良嗜好,无不孝父母等犯罪纪录,其父母老有所依等。经父母同意出家并签字,出具县级医院之健康证明。带上身份证,即可到愿意接收出家的寺院报到。

接收寺院会给你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公函,得到证明无误的答复后,进行严格的考查期,考查期一般为二年左右。如果适合出家修行,根据情况剃度成沙弥。沙弥要亲近善知识,学习佛教知识,熟悉佛教仪规,练习基本修道方法。合格即授三坛大戒,正式成为比丘,即真正的出家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佛教协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7-23

做出家人没有什么要求和标准可循。硬要说标准,找一个真正的寺庙请求一位比丘作自己的“依止师”,全院同意受戒即可。和尚称之为出家人,其中道教全真教道士也称之为出家人,散修,云游和尚道士也可以称之为出家人。

初出家的,叫做沙弥(意思是勤加策励,息恶行慈),生年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

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内,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师;五年之后,若已通晓戒律,始可以所学的特长作师,称为轨范师,梵语叫做阿阇梨耶,受人依止,教人习诵;

到了十年之后,可作亲教师;到了二十年之后,称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长老。



扩展资料:

从求戒者来说,出家为僧尼是要有许多条件的,比如个人志愿、家庭同意、身无债务、五官端正等等,这在实际上未必都做得到,但佛教要求如此。

有志于出家的人,先要和寺院取得联系,在寺院中请求一位比丘作自己的“依止师”。通过全寺僧侣了解和同意,然后寺院就可以收留此人为弟子,为他剃除须发,授沙弥戒(共有十戒),这就叫做“沙弥”了。沙弥,也就是汉地一般俗称的小和尚,其实,还算不得正式的和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和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7-24

依据如来的正法规与法律,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检证明,到你认为有缘的寺院。

2、没有染上会传染的严重疾病(如艾滋病,多种皮肤病等,但伤风感冒不在此例)。

3、没有债务问题缠身者(如:破产、生意失败而欠下一身债务者)。

4、没有违犯国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缠身者(指遭警方通缉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满出狱者不在此例)。

5、 年龄不小过7岁,不大于60岁。

6、精神健全(指没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癫症之类会失去知觉理智而失态之病症)。

7、心理健全、正常(双性人不可出家)。

扩展资料:

一、佛教对出家的表述:

1、出家人求个内心豁达,任世间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超脱生死,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神仙也。佛曰:我心既我佛。在家亦可出家!

2、在这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有几人能摆脱世俗的纷扰?

大千世界,紫陌红尘,看得穿的未必逃得出,逃出了的未必看得破!无奈,无奈。

如果你能出家,真正的放下了一切,更是一咱智慧的觉悟,内心宁静、明了,真正的觉悟了,大彻大悟之后,才是真正的出家。

3、宇宙本来也是来也空空去也空空,人放不下的是欲望,但欲望最终归于空带不走的,所以出家人叫觉悟,是否真的彻悟都在于本人。

二、佛教对出家的要求:

要想出家,先要看看自己出家的发心,是否具有出离心,认识到了轮回六道的痛苦,想要出离三界六道,更要看是否具有菩提心,即愿意救度一切苦难众生的心,如果具有了菩提心,那么出家以后,有着这种菩提心的支持,一定能成就道业。

相反地,只是一段时间的挫折或者情感问题,或者愿意清静几天,那么贸然出家,而没有一个坚定的信仰支持的话,出家生活也不会太平坦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5个回答  2019-07-23

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检证明,到你认为有缘的寺院。

2、没有染上会传染的严重疾病(如艾滋病,多种皮肤病等,但伤风感冒不在此例)。

3、没有债务问题缠身者(如:破产、生意失败而欠下一身债务者)。

4、没有违犯国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缠身者(指遭警方通缉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满出狱者不在此例)。

5、 年龄不小过7岁,不大于60岁。

6、精神健全(指没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癫症之类会失去知觉理智而失态之病症)。

7、心理健全、正常(双性人不可出家)。

8、 要求出家者,须本人自愿,信仰虔诚,爱国守法(包括无法律纠纷),父母许可,寺院对要求出家者,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考验阶段要做的事情:背诵五堂功课、学习沙弥律仪、学佛教基础知)。

可以拜一个比丘,女性则拜比丘尼为剃度师,定期在佛前举行剃度仪式,即剃去须发,以僧装更换世俗服装,去俗姓,改姓释,并由师父按各自法派取一法名与法号。并按规定发给度牒。

然后经过短期修学,求受十戒,这就成为沙弥或沙弥尼。沙弥是根据古代印度语音译的,意义是“息恶行善”者。取得了沙弥或沙弥尼的资格,即为比丘或比丘尼的候补者。(全国汉传佛教实行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

扩展资料

佛教五戒: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

一、杀生戒: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佛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之属皆包括在内。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畜生虫蚁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杀害,并戒杀因杀缘;如渔猎者为直接杀害,而贩卖猎具鱼网者亦为间接的助杀。

二、偷盗戒: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勒索诈欺,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混水摸鱼是无形的盗。总之,不与而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都叫做盗。

佛说不偷盗也有十种利益: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受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三、邪淫戒:佛门四众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谓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此外凡足以为邪淫因缘的如舞榭歌场、*寮*院亦禁止涉足。 

四、妄语戒: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皆为妄语。妄语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说若离妄语,有下列诸种利益: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调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服。

五、饮酒戒:有人以为以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也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莫不以酒为媒介。四分律载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无耻、不敬、坠车、落水等等。智者举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为害了。

佛门五戒,为未来获得人身的条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极的戒恶。消极的戒恶不是佛法的究竟义,所以进一步鼓励人积极的为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