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基础弟一章重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9-18
骨(bone):是一种器官,由骨组织(骨细胞、胶原纤维、基质)构成,具有一定的形态和构造,外被骨膜、内含骨髓,
具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能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并具有改建、修复和再生能力。
骨骼:骨借骨连接连在一起称骨骼。 一、分类:全身共有206块骨
颅骨:脑颅骨、面颅骨 中轴骨 1、根据部位分 躯干骨:椎骨、胸骨、肋
四肢骨:上肢骨、下肢骨
2、根据形态分类:
1)长骨(long bone) 一体(骨干):内有骨髓腔,容纳骨髓
两端(骺):两端膨大,称为骺,其光滑面称关节面 干骺端: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
骺软骨(epiphysial cartilage):幼年时骺与骨干之间借透明软骨相连,该软骨称~,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繁
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加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融合骺遗留下来的痕迹称骺线。
2)短骨(short bone):立方形,成群分布于连结牢固且稍灵活的部位,如腕骨、跗骨。 3)扁骨(flat bone):扁宽的板状,常围成腔,如颅骨,肋骨。 4)不规则骨(irregular bone):形状不规则,如椎骨和髋骨。 含气骨:有些不规则骨内有含气的腔称为含气骨,如上颌骨。 另外尚有发生于某些肌腱的籽骨,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 二、骨的构造 1、骨质:
1)骨密质 (compact bone):构成骨的外层,质地致密,抗压。
2)骨松质 (spongy bone):分布于骨的内部,由许多片状的骨小梁交织排列而成,呈海绵状,小梁排列与承
受的压力和张力方向一致。
外板
颅盖骨 内板 骨密质,内板易骨折。 板障:骨松质,内有板障静脉。 2、骨膜(periosteum):是被覆于骨内、外面,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膜,富含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等。
1)骨外膜 外层:致密、有许多胶厚纤维束穿入骨质,使之固定于骨面。 内层:疏松、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2)骨内膜:衬于骨髓腔内面和骨松质腔隙内,含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3、骨髓(bone marrow):存在于长骨的骨髓腔和和骨松质的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4、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1、有机物:占成人骨1/3,使骨具有弹性和韧性;煅烧骨,质脆易碎。 2、无机物:占成人骨2/3,使骨增加硬度;脱钙骨,柔软有弹性。

4
3、幼儿:有机物多,青枝折 老年人:无机物多,粉碎折。
第二节 躯干骨
躯干骨包括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和12对肋。 一、椎骨
1)组成: 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 2)一般形态 椎体
椎骨 椎弓根 上关节突(1对)、下关节突(1对)
椎弓 有7个突起: 横突(1对)
椎弓板 棘突(1个)
椎孔: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一孔,称椎孔,全部椎骨的椎孔连接成椎管,椎管内容纳脊髓等。 椎间孔: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3)各部椎骨主要特征
颈椎:①椎体较小,横断呈椭圆形。 ②椎孔较大,呈三角形。 ③横突有孔,称横突孔。
④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
第1颈椎又叫寰椎:由前弓、后弓和侧块构成。第2颈椎又叫枢椎,椎体上方有齿突。第七颈椎棘突长,末端不分叉,容易在皮下触及,故又称隆椎,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胸椎:①椎体横断面呈心形。
②椎体与椎弓根交接部的外侧面的上下缘有上下肋凹。 ③横突末端前面有横突肋凹。
④棘突较长,向后下方倾斜,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①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形。 ②椎孔呈三角形,较大。
③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骶骨: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底中份前缘向前突出称岬,前面有四对骶前孔。后面有骶正中嵴,两侧各有四
对骶后孔。两侧部各有耳状面。
骶管裂孔:骶管下端由于第四、五骶椎椎弓板缺如而形成一个裂孔,称骶管裂孔,是骶管麻醉的部位。 尾骨:4块已退化尾椎融合而成。
二、肋:包括肋骨和肋软骨,1~7对肋骨前端借肋软骨连于胸骨称真肋,8~12前端不直接与胸骨相连对称假肋,其
中8~10对肋骨的前端借软骨连于上位的肋软骨,形成肋弓,11~12对肋前端游离,称浮肋。
三、胸骨: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
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凸的角,称胸骨角,侧方连接的是2肋,可作为计数肋序数的标志。

第三节 四肢骨
一、上肢骨:每侧32块,共64块。 (一)上肢带骨
①锁骨:呈倒“S”形,内1/3凸向前,外2/3凸向后。胸骨端粗大,肩峰端扁平;上面光滑,下面粗糙。 ②肩胛骨:
两面 前面:肩胛下窝
后面: 肩胛冈、冈上窝、肩峰、冈下窝。
上缘:肩胛切迹,喙突, 三缘 内侧缘:脊柱缘 外侧缘:腋缘。
外侧角:关节盂,
三角 上角:对第2肋,
下角: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可作为计数肋的标志。

5
(二)自由上肢骨
①肱骨:上肢最长的管状骨,分为体和两端,各部主要结构有:
上端:肱骨头,解剖颈、大结节、大结节嵴、小结节、小结节嵴、外科颈。 肱骨体:三角肌粗隆、桡神经沟。
下端:肱骨小头、肱骨滑车、桡窝、冠突窝、内上髁、外上髁、鹰嘴窝、尺神经沟。 ②桡骨:分为体和两端,各部主要结构有:
上端:桡骨头、桡骨粗隆、环状关节面、桡骨颈 体:骨间缘
下端:尺切迹、茎突。
③尺骨:分为体和两端,各部主要结构有:
上端:鹰嘴,冠突,滑车切迹,桡切迹 体:骨间缘,
下端:尺骨头,茎突 ④手骨
腕骨:8块,由外向内:近侧列: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角;
远侧列: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
掌骨: 5块。由外向内:第1、2、3、4、5掌骨(分底、体、头)
指骨:14块,由近至远:近节,中节,远节指骨,远节指骨掌侧面远端有粗糙的远节指骨粗糙。 二、下肢骨:每侧31块,共62块。 (一)下肢带骨
髋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构成,髂骨位于上部,耻骨位于前下部,坐骨位于后下部。 ①髂骨 髂骨体:髂窝,弓状线,耳状面
髂骨翼: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髂结节,髂前下棘,髂后下棘
②坐骨 坐骨体:坐骨结节,坐骨棘,坐骨大、小切迹;
坐骨支
③耻骨 耻骨体:髂耻隆起;
耻骨上支:耻骨梳;耻骨下支
(二)自由下肢骨
①股骨:全身最粗大的长骨,长度为身高的1/4,分为一体两端。
上端:股骨头、股骨头凹、股骨颈、大转子、小转子、转子间线、转子间嵴、转子窝 股骨体:臀肌粗隆、粗线。
下端:内侧髁、外侧髁、髁间窝、内上髁、外上髁、收肌结节。 ②髌骨:略呈三角形,前面粗糙,后面光滑,尖向下。 ③胫骨:为三棱柱状长骨,位于小腿内侧
上端:内侧髁、外侧髁、腓关节面、髁间隆起、胫骨粗隆 胫骨体:骨间缘。 下端:内踝、腓切迹。 ④腓骨:腓骨头,外踝 ⑤足骨
跗骨:7块:距骨、跟骨、足舟骨;远侧列由内至外:内侧、中间、外侧楔骨,骰骨。 跖骨:5块,由内至外:第1、2、3、4、5跖骨,分底、体、头。 趾骨:14块,踇趾两节,其它各趾3节。
第四节 颅骨
一、颅骨:共23块,分为脑颅骨和面颅骨。
脑颅骨:共8块,包括不成对的额骨、枕骨、蝶骨、筛骨和成对的颞骨、顶骨 面颅骨:共15块,包括成对骨: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下鼻甲;
不成对骨:犁骨、下颌骨、舌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