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德府城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秦将王翦等又克安阳,始建安阳城。
北魏天兴元年(398年),在今安阳城西南烧盆窑村一带,建安阳城。
东魏天平初年(公元534年),把安阳县划入邺县,自此安阳县并入邺县直到590年(重置安阳县)共56年时间。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隋公兼丞相杨坚镇压了对自己不服的相州(今安阳)总管尉迟迥,为了防止河北反杨势力死灰复燃,遂下令火焚邺城,相州、魏郡和邺县及所有居民一并南迁至安阳城。从此安阳城代替邺城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新邺城。
因邺县、魏郡、相州长期治邺城,在人们的心目中便形成了一种习惯认识,即它们的治所就叫邺城,又因古邺城已不复存在,特别是邺县移治安阳后,安阳城自然就成了新的邺城。隋唐以后的邺、邺城、邺下、邺中都是指的安阳城,如李白《邺中赠王大》中的“邺中”及杜甫《石壕吏》诗中“三男邺城戍”等。
宋景德三年(1006年),增筑安阳城(包括今安阳城和北魏天兴元年之安阳城)周长19里。金代将安阳改为彰德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将安阳城改筑为彰德府城。
明彰德府城,呈方形,周长9里113步,裁得原宋安阳城之半。墙高2.5丈,厚2丈,外砖内土。有四门:东曰“永和”,西曰“大定”,南曰“镇远”,北曰“拱辰”,门上各建有楼,又建4个角楼,40个敌楼, 63个警铺。城外周围有护城河,阔10丈,水深2丈。城中央建雄伟壮观的三重檐鼓楼,北大街中段建钟楼。城内街道90多条,主街道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东西大街,全长1 6 5 7米,南北大街,全长1 5 4 8米。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有9府1 8巷7 2胡同之说。
所谓九府,即六府、平府、西府、老府、林府、铁拐府、娘娘府、洛阳府和学儒府。十八巷,即乔家巷、小颜巷、丁家巷、唐子巷、纪家巷、竹杆巷、仁义巷、裴家巷、西钟楼巷、东钟楼巷、西冠带巷、东冠带巷、豆腐巷、卜府巷、三义巷、、鹅脖巷、夹巷和香巷。以南北大街为界,九府十八巷形成了“东府西巷”的分布排列格局。府大部分在南北大街以东,巷大部分在南北大街以西。至于七十二胡同,无有详细史料记载可考,可能是城内所有街道之总合,取一吉利数字而已。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重修。清代康熙十六年 (1677年)、康熙五十二年(17l3年)、雍正七年 (1729年),又重修三次。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增建“新安门”,即后称的小西门。古城内的楼、阁、庙、塔布置恰当,组成了城市的空间轮廓,文峰塔、高阁寺、鼓楼、钟楼、府城隍庙等高大古建筑点缀着古城的立体景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为古商业街,沿街多为中国传统式的民宅四合院,特别是仓巷街和东大街路北有多处九门相照四合院,还有双层楼四合院,使彰德古城形成了中国传统式的古朴典雅的老城风貌。
建国前,鼓楼、钟楼被毁。建国后,城墙和城门都被拆,但古城内的街道和民宅建筑基本完好,城内名胜古迹甚多,护城河和城内多处蓄水坑池尚存。西南城角保护完好,辟为三角湖公园。沿护城河外辟为环城公园,成为游览和休闲散步之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