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于所忽文言文阅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9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12.A 13.B 14.C 15. (1)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但是(没想到)王莽最终夺取(或更换)了汉家的皇位。

(“以为”1分,“卒”1分,“移”1分) (2)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状语后置2分,句意通顺1分) (3)难道他们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岂1分,活1分,工1分,判断句1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 项的“区区”是“微不足道的样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包括通假、异义、多义、活用、偏义,此题考查一词多义,一词多义主要是根据具体语境选取常见义项中的固定用法。

记忆为主,推断为辅。具体答题时,要根据语境采用代入法做出判断。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通读上下文理解大意,再抓“故”“虽”“而”“此”等固定句式的标志断句。

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意思是“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因此可以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C项第二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等乱出虑外的史实,说明“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观点理解错误。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名师点睛】对于议论文,一看论点,二看论据,三看论证。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所写的主要观点,然后从论据选择与论证过程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找出错论。

本题设计观点错误。 15.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1) “以为”是“认为”的意思,“卒”是最终的意思,“移”是夺取或更换的意思。(2)两个状语后置“祸常发于所忽之中” “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一定要倒过来翻译。

(3)“岂……哉?”“乃……也”两个固定句式要译准,“活”,救活;“工”,擅长。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本题涉及到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对重点实词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一定要翻译出来。

【参考译文】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

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

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

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武姓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

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制服君王。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译文】崔枢在应进士考试时,曾在河南汴州客居半年,与一个海外来的商人同住。

那商人得了病,且愈来愈重,便对崔枢说:“承蒙你照顾,你不因为我是外族人而看不起我。看来我这病是难好了,我们那里人重土葬,如果我一旦死了,你能不能一如既往、热心地照料我的后事 ? ”崔枢答应了。

那商人又说:“我有一珠宝,价值万贯,持着它能蹈火赴水,它是宝中之宝,我想冒昧送给你。崔枢接受了。

但商客死后,崔怄自忖:我是一个到礼部参加进士考试的举人,来往于各州府县都有 *** 接待,都能满足我日常生活所需,我怎么忽然想收藏人家的奇异珍宝呢 ? 于是,崔枢待身边无人之时,将珠宝放入那位商人的灵柩之中,将珠宝连同商人—起葬于田野路边。 一年后,崔枢游学到安徽亳州时,听说那海外商人的妻子来寻夫,并查问珠宝的下落,一口咬定那珠宝必在崔秀才手中,并告到州府,所以州府派兵到毫州来追捕崔枢。

崔枢说:如果坟墓不被盗挖,珠宝必在棺木中。后来开棺果然找到了珠宝。

汴州的军政长官王彦谟为崔枢的节操所惊奇折服,欲请他做幕僚,崔枢不肯。第二年,他参加科考,考上了进士,终于掌管了文权,有清高的声望。

1 .①病势沉重。②打开:开启。

③储藏,私藏。④调查,查问。

2 . D 3 .崔枢待身边无人之时,将珠宝放入那位商人的灵柩之中,将珠宝连同商人一起葬于田野路边。 4 .不以外夷见忽 / 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 / 伺无人,置于枢中 / 欲命为幕,崔不肯 / 主文柄,有清名(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述)。

3. 翻译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

深虑论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

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负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

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

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变封建而为郡县 封建:封邦建国 B.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 兵革:兵器 C.其于治乱存亡之几 治乱:治理乱世 D.笼络当世之务 笼络:包揽 7、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祸常发于所忽之中 ②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 B.①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②使力弱而易制 C.①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 ②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D.①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②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8、以下符合文章内容或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秦代吸取周代的教训,改变封建制为郡县制,于是加强了中央极权,却因放弃了兵器而失去天下。

B.汉代吸取秦的教训,镇压了王国叛乱后,又把郡县制恢复为封建制,从而稳定了政局,安定了天下。 C.宋代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结果导致宋代军队战斗力很弱,被周边政权所困扰。

D.魏代和晋代,因为能够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积极改进他们的统治策略,因而都有效避免了封建制和郡县制的危害。 9、下列对原文有关主旨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发生祸乱或者遭到覆灭的命运,主要是因为建国者的智慧有限,不能运用谋略来防患于未然。

B.要想国家长治久安,仅靠一点智谋是不够的,必须用非常诚恳的态度,修养德行,从而感动上天而获得庇护。 C.历代的灭亡,根本原因在于每个朝代都产生了自己策略上的错误,前朝的教训虽然吸取了,但本身的问题却被忽略了。

D.凡能远虑的国君,一定能够找到为子孙后代积累大德的办法,因而上天特别眷顾,即使他是一个不成材的继承者,上天也不想灭亡他。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5分) (2)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5分) 答案: 6.C (治乱:安宁与动乱) 7.D(A从,在/被 ;B却,表转折/表顺承; C以,凭借/来,连词表目的;D所字结构,所+动词,表示这个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8.C (A放弃了兵器错;B汉代发生王国叛乱是在封邦建国之后,政局也并非因此而稳定;D“有限避免”,文中并未提及) 9.B(A不是因为智慧有限,如果失去民心,有违天道,任何智谋都是没有用的;C根本原因不能说是策略的失误,而是民心向背问题;D一定能找到为后代积累大德的办法,文中无根据,上天不想灭他错,而是上天不想立即灭他)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译文: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得分点:稍、剖析、分、以为、卒各1分) (2)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译文: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得分点:岂、工、活、拙、乃各1分) 参考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

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